15个西湖倒进北京!极端暴雨是 “千年一遇”?还是将成为常态? 灾害性天气频发警示。在过去的几天里,北京的降雨量已经超过全年平均值。暴雨导致30人丧生,31条道路损毁,136个村庄断电,1825个基站断网,市郊铁路停运。人们不禁惊诧:让一座现代化超级大都市发生这种情况,这暴雨该有多强烈。
事情已经发生,需要思考的是这场暴雨究竟是“千年一遇”的天灾,还是在全球气候异常频发背景下可能成为越来越频繁的常态。要理解北京这次暴雨及更广泛的全球极端天气现象,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极端天气。很多人认为极端天气就是罕见或异常天气,但这种理解并不准确。极端天气通常指的是具有显著破坏力或潜在灾害性的天气事件。即便某种天气现象可能在某个区域经常发生,但如果它的强度、持续时间或影响范围能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人员伤亡或生态破坏,那么它就属于极端天气范畴。因此,极端天气更侧重于其灾害性而非单纯的罕见性。对于灾害性的极端天气而言,变成常态比千年一遇要可怕得多。
暴雨的成因相对清晰,可以用克劳修斯-克拉佩龙方程解释。这个方程告诉我们,空气温度越高,它能够容纳的水蒸气就越多。粗略地说,温度每升高1摄氏度,空气中能容纳的水蒸气就会增加大约7%。我们身边的大气就像一个水库,气温越高,水库的容量也就越大。当大气中的水汽含量达到饱和后,稍微遇到扰动,就会让水迅速凝结然后掉下来,这就是雷阵雨。冷空气、地形抬升、遇到凝结核都是降雨发生的条件。如果条件合适,空气中的水分会出现崩塌式的连锁反应,产生非常强烈的降雨。简单计算一下就可以知道,30℃时,每立方米空气中可以储存30.4克水;如果气温上升到40℃,储水量会暴涨到51克/立方米。如果按照饱和含水量51克/立方米,积雨云云层厚度10公里计算,这些水全部落下来将会形成510毫米的降雨量(北京的平均年降水量是600毫米),这个模型与本次北京暴雨的数据非常吻合。因此,气温升高是导致极端降雨事件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它为降水提供了更充沛的弹药。
气温升高的原因主要是全球变暖。全球平均气温在上升,但并不是均匀的。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1摄氏度多一点,但这不是监测数据,而是通过统计全球各地各个季节的大量气温数据进行平均后得到的结果。平均之前的那些数据表现出极端不均衡的混乱状态。一些地区变得夏天极热,另一些地区变得冬天极寒,甚至有一些地区囊括了夏天极热和冬天极寒。全球极端天气频发的统计学规律恰恰是全球变暖的直接体现。
极端天气的本质是热量分布的不均衡,主要原因包括:
陆地和海洋吸收和释放热量的能力不同,陆地升温更快,导致海陆温差加大。全球变暖也改变了水循环,一些区域变得更干旱,另一些区域则降水增多。干旱地区由于缺乏水分蒸发散热,地表更容易升温,导致白天的极端高温;而多雨地区则可能因为水汽充足,在特定条件下形成极端降雨。
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阻碍了地表热量的散失,使得夜晚气温下降变缓,导致最低气温升高。同时,它也改变了大气环流模式,可能导致局部区域的白天热量积聚更多,夜间散热又不充分,从而加剧了高温的持续性。
云层对地表温度有显著影响。白天的云层可以反射太阳辐射,起到降温作用;夜晚的云层则能阻碍地表热量散失,起到保温作用。气候变化可能影响云的形成和分布,导致某些区域日照时间增长,从而加剧白天的热量积累。
城市地区的钢筋水泥建筑物、柏油马路等建材比自然地表吸收和储存更多的太阳热量。城市中大量的空调、车辆等人工热源也会释放热量,导致城市中心区的温度明显高于周边郊区,形成了城市热岛效应。热岛效应会加剧城市地区的极端高温,并且会增强城市上空的对流,进一步诱发或加剧城市地区的暴雨强度。
工业化进程中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打破了地球碳循环的自然平衡。森林砍伐、土地利用变化等也减少了二氧化碳的吸收,进一步加剧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这种失衡是导致全球变暖进而引发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和强度增大的根本原因。
北京这次的暴雨就是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超级城市快速建设的小环境中,发生频率正在快速提升的极端天气现象。这种天气正在从偶发变成必然。应对措施包括坚持节能减排以延缓气候变暖进程,做好突发灾难预警,加强城市排水工程,制定应急预案。也许,写一篇科普文或者把极端天气形成的原理告诉给身边的人,也算是对抗极端天气的小手段。毕竟,知道越多,恐惧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