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与美关税谈判为何中国更有底气。
中国宁可承受100%石油关税也不妥协,背后有四道防火墙:人民币结算、俄罗斯折扣油价、多元供应网络和战略石油储备。美国误判中国实力,关税反伤自身,加速了石油美元体系崩塌。这场博弈实则是新旧国际秩序的较量。
美国财政部长耶伦最近在国会听证会上爆了个猛料,中国在最新一轮中美谈判中明确表示,即便美国对华石油征收100%关税,中方也不会在核心主权问题上让步。这句话瞬间引发全球关注,中国为什么宁可承受天价关税也不妥协?美国到底想用石油关税逼中国接受什么条件?这场博弈的背后,藏着怎样的战略算计?
耶伦的“关税威胁”,美国想从中国手里抢走什么?
根据耶伦披露的细节,美国在谈判中向中国提出了几个关键要求,
限制对俄能源采购,要求中国减少从俄罗斯进口石油,削弱俄战争经济,开放金融市场,允许美国资本更大程度控制中国金融机构
调整产业政策,停止对新能源汽车、芯片等战略行业的补贴,
作为交换,美国承诺
暂缓加征新关税
,但中方的回应让美方措手不及,
宁可支付100%石油关税,也绝不拿主权做交易
,
这个表态看似强硬,实则暗藏玄机,中国为什么敢这么硬气?因为
石油关税根本伤不到中国要害
中国的底气,为什么100%关税也吓不住北京?
表面看,100%关税意味着中国进口石油成本翻倍,但实际上,中国至少有四道防火墙,
人民币结算体系,中俄石油贸易早已改用人民币结算,美国关税只能影响美元交易部分,2023年中俄能源交易中,美元占比已不足20%
俄罗斯折扣油价,俄罗斯给中国的油价本就比国际市场价格低30%,关税增加的成本被直接抵消,多元供应网络,中国同时从沙特、伊朗、委内瑞拉等国进口石油,美国无法封锁所有渠道,战略石油储备,中国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战略石油储备,足够支撑90天以上的紧急需求
更关键的是,石油关税是一把双刃剑,美国炼油厂需要中国加工的成品油,加税只会推高美国本土油价。
美国的战略误判,以为中国还是2001年的中国
耶伦团队显然低估了中国的反制能力,他们的算计原本是这样的,
用石油关税逼中国减少支持俄罗斯,迫使中国在科技领域向美国让步,为拜登竞选制造"对华强硬"的形象,
但这套剧本完全错了。
今天的中国拥有
全球70%的稀土精炼产能(美国军工命脉),世界50%的钢铁产量(美国基建依赖),最大规模的外汇储备(能支撑任何贸易战),
当美国还想用"关税大棒"解决问题时,中国早已准备好
稀土管制
、
关键矿物出口限制
等真正能打痛美国的武器。
谈判桌上的心理战,中美的真正目标是什么?
这场博弈远不止于关税数字,而是21世纪国际规则制定权的争夺,
美国想要维持美元石油体系霸权,阻止中俄形成能源同盟,延缓中国产业升级速度,
中国在争,确保核心发展权不受威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保护战略产业自主可控
最讽刺的是,美国越是用关税施压,中国与俄罗斯、伊朗的能源合作反而越紧密,2024年前五个月,中俄贸易额同比又增长了40%。
全球能源格局的重塑,去美元化已成定局
这场谈判无意间暴露了一个更大趋势,石油美元体系正在崩塌,
沙特接受人民币购买石油,印度用卢比结算俄油交易,东盟国家开始建立本币结算网络,
美国想用关税维护旧秩序,却加速了新秩序的诞生。正如俄罗斯央行行长所说:"
当美国人挥舞制裁大棒时,他们其实是在给自己的货币掘墓
。"
经济学的终极悖论,为什么关税伤害的是美国自己?
历史数据证明,美国对华关税的最终买单者往往是美国企业和消费者,
2018年钢铝关税导致美国制造业成本增加300亿美元,特朗普时期对华关税让美国家庭年均多支出1300美元,本次石油关税将直接推高美国汽油价格(中国成品油占美进口量的15%)
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曾警告:"
关税是最愚蠢的税收,因为它专挑自己的脚开枪
。"但美国政客似乎永远学不会这个教训。
未来的悬念,中国会如何反制?
目前中方尚未公布具体措施,但可能的杀手锏包括
限制石墨出口(美国电动车电池的致命弱点),收紧镓、锗供应(美军F-35战机必需材料),抛售美债(美国财政最害怕的核选项)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正在加速构建去美元化金融基础设施。截至2024年6月,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已覆盖180个国家,交易量同比暴涨65%。
当旧帝国沉迷于挥舞大棒时,新世界正在他身后崛起
耶伦透露的谈判细节,无意间揭示了21世纪最残酷的地缘真相:美国依然活在上个世纪的霸权旧梦里,而中国已经搭建起平行体系。当华盛顿还在计算关税百分比时,北京早已在布局后美元时代的能源秩序。这场较量最讽刺的结局或许是美国越是疯狂加税,就越快失去自己最珍视的石油定价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