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档,《南京照相馆》成为首部真正意义上的爆款电影。该片上映六天,票房突破7亿,预测最终票房将达到30亿元级别,豆瓣评分高达8.6分。电影讲述了1937年南京陷落后,吉祥照相馆内一群普通人从只求活命到冒险保存日军罪证并将其送出去的故事。影片通过“像素级”还原的历史细节和普通人的抗争视角,赢得了广泛好评,让无数观众泪目。
在观众更倾向于喜剧电影的当下,一部注定让人揪心甚至泪流满面的电影为何能成为爆款?或许答案在于一条高赞评论:这不仅是电影,更是我们不能忘却的历史。真实是最大的力量,这部电影有历史原型。当年南京的华东照相馆,15岁的小学徒罗瑾冒着生命危险偷偷冲印了记录日军暴行的照片。他和另一位爱国青年吴旋接力守护这些照片,最终成为审判南京大屠杀主犯谷寿夫时最硬核的证据。这份历史的沉重赋予影片无可替代的根基与灵魂。
导演用极其克制的镜头语言,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找到了平衡点。观看这部电影犹如打开尘封的记忆,重温存档故事,观众仿佛上了一堂沉浸式的历史课。小小的吉祥照相馆成为了沦陷南京城中一处微弱的避风港。影片展现了命运的偶然与阴差阳错,但根本驱动力是人性良知在极端高压下的不屈生长。主人公们从“只求自保”到“守望相助”,从一门心思获得通行证到共同树立起“必须将真相送出南京”的坚定信念,直至完成精神涅槃。每一次选择都勾勒出清晰的人物成长弧光,展现出中国人的真实人性与坚韧家国情怀。
辜鸿铭在《论中国人的精神》中提到,中国人身上有一种难以形容的“温良”,这种温良源于深厚的同情心,并能释放出强大的情感力量。这种温良并非懦弱,而是对生命和道义的珍视与守护。《南京照相馆》让这种“温良”具象化,让人们感受到那份穿透历史阴霾的磅礴力量。国家和民族能够历经苦难而屹立不倒,这份来自心灵与情感的力量也是原因之一。
好的历史片、战争片应具备两个标准:一是主题反战;二是反映人性复杂,折射人性光芒。《南京照相馆》在这两方面表现突出,无论是对真相的坚守、对和平的呼唤,还是对人性的深刻挖掘,都让人感同身受,产生穿越时空的共鸣。铭记历史是为了拥有永不重蹈覆辙的清醒。尽管有些家长担忧画面过于残酷,但让孩子了解这段历史,不是为了播下仇恨的种子,而是让他们明白这是我们共同走过的、浸透血泪的“来时路”,并懂得自强是对历史最好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