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未破晓的甘肃尕海镇,一声巨响撕裂了草原的宁静。一辆重型货车冲入迁徙的牦牛群,刹时哀鸣四起。32头牦牛瞬间被卷入车轮,16头当场死亡,残躯一字排开绵延路边,另有数头腿骨断裂、血流如注,而货车车头已扭曲变形。
这场惨剧发生在8月1日清晨6时,根源是三户牧民为避高温选择凌晨迁移牧场。他们刚将牧场迁至尕海镇周边,对路况不熟悉,在昏暗光线下驱赶牛群横穿公路时,货车司机反应不及,酿成悲剧。尽管当地交警常年提醒安全防范,但基础设施薄弱和夜间警示缺失的问题依然存在,导致此类事故频发。
经济损失高达9.6万元,这只是冰山一角。按每头牦牛市价6000元计算,16头死亡牦牛直接损失近10万元,加上伤牛治疗费和后续繁殖中断的隐性成本,损失更加巨大。对于牧民而言,牦牛不仅是牲畜,更是他们的“流动银行”,提供奶肉皮毛,支撑全家生计。一位老牧民颤抖着捧起小牛断腿的画面,刺痛了许多人的心。
赔偿问题正在保险协商中拉锯。涉事货车虽购有全险,但交强险财产赔偿上限仅2000元,余款需靠商业险兜底。责任认定常偏向司机“观察失当”,而牧民因散养牲畜被追责的情况较少。类似案例在青藏公路沿线屡见不鲜。
保险公司核算每头牛的市场价时,牧民却在考虑未来五年的孩子学费、冬季燃料和帐篷修补费。柏油路割裂了草原,也割裂了两种生存逻辑:一方追求运输效率,一方恪守千年游牧传统。若不能增设反光畜栏、划定迁徙通道、推广夜间预警设备,这样的悲剧可能还会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