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暑期档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在北京举行了“还是没有名字的”首映礼。编剧、导演於水,监制、艺术总监陈廖宇,策划、总制片人李早以及片中角色的人形玩偶亮相现场,与观众分享了创作初心和亮点。该片将于8月2日全国公映。
两年前,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推出的中式奇幻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引发全网热议。其中的第一集《小妖怪的夏天》以主角小猪妖作为努力打拼的无名之辈的缩影,消解了传统神话与都市现实的边界,单集播放量突破1亿。
作为“中国奇谭宇宙”的首部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由原班主创团队打造,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平行时空的新故事:小猪妖和蛤蟆精是两只不起眼的小妖怪,本想好好表现分得一口唐僧肉吃,却意外得罪大王被迫出逃。为求长生不老,他们决定组团假扮唐僧师徒前往西天取经成佛。
监制陈廖宇表示,这部电影最大的特点是“笔墨入镜”,即让笔墨构造镜头,而非用镜头表现笔墨。例如小猪妖的两颗獠牙保留了手绘感,这些细节正是最难的地方。在创作上坚持国风是对中国动画传统的传承,唯有立足本土才能生出真正属于自己的创新。
导演於水提到,影片的喜剧效果源于主角人物极具反差的设定。电影融入了许多生活化的情节,比如“猪妖妈妈让小猪妖多喝水”的桥段,灵感来自他小时候的体验。电影剧照展示了影片的视觉风格。
《浪浪山小妖怪》用创新手法完成了对《西游记》这一经典故事的解构与再创造,既提升了角色与故事设定的表现力,也展现了市场中的类型与题材优势。总制片人李早回顾了上海美术电影厂成立之初提出的“探民族风格之路,敲喜剧样式之门”的口号,并强调此次创作的独特性在于聚焦西游路上主角以外的小妖怪生活,塑造出更具普适性和代入感的角色群像。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教授、电影监制王红卫在映后互动环节表示,《浪浪山小妖怪》最让人欣慰的一点在于主创们的创作状态非常年轻和轻松,这种自由洒脱的状态为整个业界打开了一扇窗,有利于破局当下的电影创作局面。
为了在大银幕上呈现这个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又充满奇幻想象的“浪浪山”世界,影片汇集了一支超600人的制作团队,精细制作超过1800组镜头,打磨2000多张场景图,创造性地将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意境与电影镜头的光影空间感完美融合,每一帧都是极具东方美学意蕴的流动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