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建寺历史达1500多年,素有“寺以武名,武以寺显”之誉。近来少林寺因释永信事件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但大多数人对少林寺的认知大多来源于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真实的少林寺是怎么来的?又有哪些值得了解的故事呢?
2010年,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少林寺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据《魏书》记载,来自西域天竺的高僧跋陀因道业精深,为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所敬信。公元495年,孝文帝在嵩山少室山阴建立少林寺,供跋陀居住。跋陀传习的是小乘佛教,强调个人解脱,未能成为中国佛教信仰的主流。
与小乘相对的大乘佛教约于公元1世纪形成,强调普渡众生,很快在中国占据优势地位。少林寺建寺约三十年后,中国禅宗的开创者达摩来到嵩山,将大乘教派发扬光大。达摩是菩提达摩的省称,相传他是释迦牟尼弟子迦叶的嫡传徒孙。梁武帝萧衍曾将他迎入金陵,但因观念不合,达摩悄然渡江北上,最终在少林寺修行,并开创了禅宗。
达摩在少林寺面壁九年,参悟佛理,将心法传予弟子慧可和道育。达摩圆寂三年后,北魏使臣宋云出访西域归国时,竟看到达摩手提一只鞋踽踽独行。孝明帝命人打开达摩的坟墓,发现里面仅有一只鞋。
达摩传法“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强调法即是心。经数代传承后,禅宗分为北宗神秀和南宗惠能两派。最终惠能作的偈得到弘忍的认可,向他传付衣钵。唐代中期后,南宗成为禅宗的正统,对宋明理学也起到了重要影响。
在后世传说中,达摩不仅是禅宗的开创者,还是少林武学的创始人。金庸在武侠小说中写道,达摩所著的易筋经是少林派至高无上的内功心法。其实,易筋经的内容并不神秘,主要通过运气吐纳来疏通经脉,类似于八段锦、太极拳等传统健身气功。
关于“达摩创易筋经”的说法,现代研究认为这两部“秘籍”其实是明代天台紫凝道人宗衡托名达摩所作。虽然易筋经并非少林寺首创,但它传播到少林寺后,僧人修习此法有助于缓解打坐引起的气滞血瘀,因此少林寺与它结下了较深的渊源。
少林寺自创建以来,几历兴衰。南北朝时期,北周武帝下令灭佛,少林寺未能幸免。隋朝建立后,杨坚恢复了少林寺旧名,并赐柏谷坞屯田一百顷。隋朝末年,少林寺僧与山贼发生武装冲突,塔院被焚毁,仅有跋陀遗身木塔岿然独存。出于保护寺产和僧人自卫的需求,形成了寺僧习武的传统。
少林拳法在吸收民间多种技击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寺内流传的拳谱记载了708套功夫套路。少林棍法更有“诸艺宗于棍,棍宗于少林”之誉,相比刀枪剑戟,木棍更适合佛门中人使用。明天启五年,河南巡抚程绍在少林寺观演武后题诗:“暂憩招提试武僧,金戈铁棒技层层。”
自唐至明,少林寺凭借武学优势多次为国家效力。唐武德四年,少林寺僧协助唐军夺取轘州城,打败王世充。唐朝廷赏赐少林寺田地四十顷、水碾一具,后来还特许少林寺训练五百僧兵。少林寺荣登“天下第一名刹”,规模宏大,为少林功夫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明代,少林僧以武抗敌的功绩屡载史册。正德年间,少林僧周友协助镇守山西、陕西边防,后来远征云南平叛,屡立奇功,人称“三奇和尚”。明代中后期,倭寇骚扰东南沿海,少林僧被朝廷至少征调六次,不乏为国捐躯者。
到了清代,经历战乱兵燹的少林寺渐现萧条,但在统治者心中仍有地位。康熙皇帝亲自为少林寺题写匾额;雍正皇帝下旨修缮少林寺,耗银九千两;乾隆皇帝御驾亲临少林寺,并作诗多首。由于清代官方禁止民间私自习武,少林功夫只能暗中传习。随着少林功夫在民间秘密传播,清代多个武术门派源于或托名少林,为后世的武侠小说提供了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