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然资源部发布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海洋经济稳中向好,总量稳步增长,结构持续优化,动能加快转换。初步核算,上半年海洋生产总值达到5.1万亿元,同比增长5.8%。
我国海工装备建造市场三大指标继续位居世界第一,海船完工量同比增长4.7%,国际市场份额保持领先。船舶行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智能化技术赋能船舶建造,助力企业降本增效。海洋交通运输业韧性凸显,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分别增长5.2%和6.9%。
政策利好、供给优化和出游意愿上涨等因素推动海洋旅游市场持续升温,海洋旅游业实现增加值7718亿元,同比增长8.0%。邮轮旅游热度高涨,全国邮轮港口进出港旅客总数和邮轮艘次分别同比增长40.1%和33.7%。
海洋新兴产业聚能起势,海工装备建造市场回暖复苏,新接订单金额、交付订单金额、手持订单金额分别占国际市场份额的64.6%、43.3%和62.6%。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企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海水淡化领域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快,兆瓦级潮流能发电机组“奋进号”已连续并网运行超3年。
上半年,全国新增批准用海用岛面积16.7万公顷,同比增长25.2%,项目涉及投资超5000亿元,有效保障重大项目用海用岛需求。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建设有序推进,亿吨级油田群垦利10—2开发项目一期中心处理平台完成浮托安装,文昌16—2油田开发项目新建导管架平台完成安装。海上风电发电量、新增并网容量同比分别增长2.2%和199.4%。
“蓝色粮仓”建设成效显著,国内海洋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4.8%,其中海水养殖产量同比增长5.6%。海洋渔业数智化转型加快推进,大黄鱼“声波无网海洋牧场”应用于浙江温州海域,智能化深远海海参养殖网箱“金仓一号”在山东烟台出坞。海水淡化项目建设和核心元件国产化持续推进,山东蓬莱10万吨/天海水淡化项目竣工投产。
涉海企业生产经营预期向好,随着一系列扩内需促消费政策效应释放,上半年营业收入、利润、研发经费实现同比增长的企业比例均高于一季度。多数企业对下半年经济环境持乐观或中性态度,预计营业利润持平或增长,平均用工人数保持稳定或增长。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持续推进,过半企业上半年研发经费和人员数量实现同比增长。深海探测与资源开发技术取得新进展,仿蝠鲼机器人与蛟龙号在南海冷泉区开展协同作业,拓展了深海装备应用场景。南海“深海一号”大气田二期项目投产,标志着我国最大海上气田建成。
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与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在海南启动运行,服务于国家深海科技与产业发展。山东青岛“海洋科技网上大市场”上线,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搭建数字化平台,加速技术交易与产业化。
智慧绿色港口建设加速推进,我国已建成自动化集装箱码头23座、自动化干散货码头29座,5G无人驾驶集卡等智能技术实现规模化应用。大型抵港船舶“零待时”作业技术实现阶段性突破,沿海大型港口群航道设施智能化关键技术在天津港航道完成实船验证。多个国际枢纽港集装箱水平运输设备清洁化比例超过60%。
海运外贸航线布局持续扩容,河北唐山港、福建、江苏盐城港和浙江嘉兴港纷纷开通新的直航航线,进一步扩大了海运外贸航线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