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顶流明星”与“被执行人”两个标签意外绑定,黄子韬的商业版图突然被推上热搜。32.83万元的债务纠纷看似微不足道,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明星资本运作中的“治理黑洞”。
2025年8月1日,北京龙韬娱乐文化有限公司因32.83万元债务被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列为被执行人,这一消息瞬间引爆网络。这家公司由黄子韬间接控股67%,成立于2016年,注册资本450万元,主营影视制作、演出经纪等业务。值得注意的是,在执行信息公布的前一天(7月31日),黄子韬悄然卸任了该公司执行董事及财务负责人职务,新任董事刘一诺接棒。尽管官方声明强调“卸任与被执行无直接关联”,但时间上的巧合仍让公众浮想联翩。
黄子韬的商业布局向来以“多线开花”著称。从2018年成立个人公司到2025年主理卫生巾品牌“朵薇”,他似乎从未停止跨界尝试。但此次被执行事件暴露出其资本版图的另一面:表面上,龙韬娱乐只是其娱乐产业的一环,实则背后牵涉复杂的股权结构。通过海南永恒星龙文化发展集团(持股99%)间接控制龙韬娱乐67%股份,黄子韬虽已卸任执行董事,但实际掌控权未变。法律层面,“被执行人≠失信人”,他无需个人偿付债务,但舆论对“卸任闪退”的猜测却让事件发酵成一场公关危机。
这场32万元的纠纷看似微小,却折射出明星企业的共性难题。2024年,龙韬娱乐前CEO因失职被立案调查,随后公司股权被冻结超34万元,管理层动荡成为导火索。黄子韬的应对策略——卸任执行董事、引入职业经理人——更像是“切割风险”而非解决问题。事实上,他的商业版图早已遍布科技、日化、音乐等多个领域,但多家关联公司因“失联经营异常”被警示,暴露了扩张速度与管理能力的失衡。正如财经评论员所言:“明星光环能引流,但不能为合同纠纷兜底。”
黄子韬的商业野心在“朵薇”品牌上展现得淋漓尽致。该品牌由他与遥望科技CEO谢如栋、千芝雅董事长吴跃共同孵化,首次直播即斩获4000万元销售额。然而,遥望科技自身却深陷亏损泥潭:2021-2024年累计亏损超30亿元,靠“流量密码”维系的商业模式正面临挑战。黄子韬的跨界尝试固然大胆,但若缺乏对产业链的深度把控,明星IP终究难以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价值。
这场风波为所有“明星企业家”敲响警钟。必须厘清“艺人”与“商人”的角色边界:流量可以引流,但合规性才是根基。扩张需量力而行。黄子韬旗下关联企业超15家,但若每家都“蜻蜓点水”,终将陷入治理塌方。舆情管理需前置化。若能在卸任时同步公布“管理升级方案”,而非被动回应债务风波,或许能避免“切割嫌疑”。
黄子韬的32万债务纠纷,像一粒尘埃落在200亿资产帝国上,看似无足轻重,却撕开了明星资本的“特权幻象”。当公众开始质疑“明星公司为何频频出事”,真正的商业智慧早已不再债务发生时切割职务,而在公司注册时筑牢防火墙。这场风波或许终将平息,但它留给娱乐圈的叩问却震耳欲聋:当明星们忙着注册第16家公司时,是否还记得第一家的合同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