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说我危言耸听,一部动画片能毁掉你的哲学梦想你信不?近年来的国产动画中,能在大银幕上引发深刻思考的作品实在少见。《浪浪山小妖怪》上线后,全国观众一窝蜂冲进影院,网上好评如潮,但这部电影到底值不值得吹捧?到底是国产动画新高峰,还是披着“哲学”皮的老套路?
单从画风、制作和节奏来看,《浪浪山小妖怪》确实对得起“国产动画崛起”的赞誉。叙事流畅,男性荷尔蒙热血加上软萌小妖怪,让不少小朋友和家长笑中带泪。然而,要成为经典作品,关键在于故事的结尾能否收得住,甩得出去。最终拼的是哲学深度,这才是决定其能否成为“神作”的分水岭。
说起哲学,《小妖怪的夏天》最初的短片确实让人印象深刻。小妖怪拼命考编,想要转正,结果啥也没捞着,还被唐僧师徒一脚碾碎。这结局不仅让孩子们震撼,也触动了大人的心弦。这种“中国式留白”让人看完心里不是滋味,却又忍不住琢磨。
可惜,院线电影一扩写,气韵就散了。后来的故事进展与市面上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日本动画的套路相似——小人物狂揍大boss,联手围殴反派,最后拯救世界。这种剧情并不新鲜,甚至可以追溯到80年代的《机器猫》。如果还说这是创新,未免有点牵强。
电影院里的家长们只希望孩子能安安稳稳地看完整部电影,但要说哲学思考,许多观众表示失望。短片中的哲学思考在院线版中被削弱,小妖怪的命运依然由天庭人事部门决定。弥勒佛给反派发装备,孙悟空扔下毫毛,这些情节让人感觉主角们的独立精神被按在地上摩擦。
更讽刺的是,全片最后连个像样的新意都没剩下。导演用“节奏热血→逆袭→仰视大佬”的套路,如同一出《编制的诱惑》加《暗黑西游记》的大杂烩。观众们发现,这无异于把现实焦虑包装进一锅温热的大杂烩,吃得嘴里不香,心里还拔凉。
电影表面看似风平浪静,但观众走出影院后难免犯嘀咕。我们总说要给孩子传递正能量,怎么主角又开始仰视强权、服软求赏?辅导作业时强调“自立自强”,结果电影却轮番洗脑“强者定你命”,这让许多人感到头疼。
《浪浪山小妖怪》的画面热闹、人物可爱,但这还不够。关键还得靠故事的结尾能否拍得出留白、留得住思考。如果真把“捧大腿仰望强权”当成最后一课,那这部电影即使吹得再高,也只是换了个皮的职场鸡汤套路。看着吹得满天飞,细琢磨全是忽悠,这样的影评人也是够了。你觉得中国动画票房和口碑到底要不要都靠“孙悟空甩毫毛”撑场面?欢迎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