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鼠尿病”因多起相关病例引起了广泛关注。江苏省中医院急诊科副主任中医师黄洋解释,“鼠尿病”即钩端螺旋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在我国属于乙类传染病。这种细菌主要宿主是哺乳动物,包括鼠类、牛、羊、狗、蝙蝠等。这些宿主体内的钩端螺旋体会随着它们的尿液排出体外,当人体接触到这种细菌并让其侵入体内时,就可能被感染。传播途径不仅限于尿液,还包括动物的血液和唾液。
通常情况下,这些细菌不会直接接触人体,但在暴雨或洪水后,病原体可能会随流动的水扩散,从而增加感染风险。从事下田劳作、抗洪救灾等活动,或者在含有病原体的水中游泳、嬉戏,都可能导致钩端螺旋体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进入人体,引发感染。此外,饮用受污染的食物和水,以及被感染动物咬伤,也可能导致感染。
感染“鼠尿病”初期症状与感冒相似,如发热、头痛、全身酸痛、恶心等。但若病情加重,可能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休克、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因此,有明确疫水接触史且出现类似感冒症状的患者需高度怀疑钩端螺旋体感染,并及时就医治疗。
预防“鼠尿病”的关键在于切断传播链。具体措施包括灭鼠减少传染源,避免不必要的外出,高风险人群要做好个人防护,在野外和农田作业时避免接触疫水及污染物。若有疫水接触史且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应及时就医,防止病情恶化。
近期降雨频繁,除了“鼠尿病”,还易引发肠道传染病如霍乱、痢疾、诺如病毒感染等,应注意饮食卫生。此外,还需警惕蚊媒传染病如疟疾、登革热、蜱虫传播的布尼亚病毒感染等,做好防蚊虫措施。对于湿疹、皮炎等皮肤病,应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如出现不适,要及时就诊,避免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