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1日早上九点,东京千代田区的街头像往常一样繁忙。两名中国男子正走着,突然被四个素不相识的日本男人围住。铁管毫无预兆地砸下来,一下,两下,三下……直到两人倒在血泊中,生命垂危。目击者说,袭击者全程沉默,只有铁管撞击骨头的闷响回荡在晨光里。
在东京警视厅的档案里,这只是2024年上半年针对东亚裔暴力事件激增37%中的又一例。数据显示,中国籍受害者占了这些案件的六成以上。近九成日本民众对中国抱持“反感”,比十年前足足飙升了25个百分点。
这种情绪并非无中生有。翻开日本文部科学省审定的中学历史教材,“侵略”一词正被“进出”悄悄替换。2024年出台的新规更要求教科书对慰安妇问题进行“平衡表述”——实质是系统性淡化战争责任。使用右翼编写教材的日本中学比例,已经从2010年的4%攀升至当前的近五分之一。
正是这种扭曲的土壤,催生出对历史真相的病态恐惧。当中国电影工作者依据国际公认的档案《拉贝日记》和731部队解密文件拍摄《南京照相馆》与《731》时,日本官方立即行动起来。外务省向多个国际电影节发出撤片警告,理由竟是这些揭露侵略罪行的影片“破坏双边关系”。社交媒体上,数万条格式雷同的一星差评一夜涌现,指控电影在进行“仇恨教育”。
耐人寻味的是,当日本右翼团体“日本会议”连续推出渲染“中国威胁”的漫画与纪录片,当保守派媒体日复一日播出“警惕中国人渗透”的专题节目时,这些真实的煽动性内容却从未被扣上“仇恨教育”的帽子。NHK黄金时段播出的特辑《日中关系怎么了》,把中国东海油气田开发描述为军事扩张的前奏,而对日本自卫队在钓鱼岛海域的常态化巡逻只字不提。
更明显的双标体现在一则网络流传的段子中:日本人愤怒控诉中国在搞反日,中国人困惑询问我们做了什么,日本人给出的理由是:“你们把我们做的事拍成了电影!”这段对话被截图转发了数百万次,尖锐映照出逻辑的致命扭曲——侵略者施暴的历史事实,成了今天被指责为“传播仇恨”的原罪。
柏林市中心,承载着德国犹太人屠杀纪念馆的沉重混凝土体块沉默矗立。慕尼黑大学历史系的教授每周带着中学生走进达豪集中营旧址,讲解纳粹暴行。德国总统在访问华沙时依然会屈膝跪在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这种持续数代的历史反思,未曾在日本社会形成真正的制度性实践。
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近期发表声明,罕见点名要求日本政府采取实际行动:“纵容历史修正主义教育并漠视仇恨犯罪抬头,已成为威胁特定族群人身安全的毒藤。”声明特别提及东京千代田区袭击案,强调政府有义务审查教材中的煽动性内容。
电影院内,《南京照相馆》镜头记录下1937年冬南京城墙上悬挂的遇难者遗体。《731》中冻伤实验受害者发黑溃烂的双手在银幕上定格。当这些基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书和细菌战解密档案的影像呈现时,大阪影院门口的右翼宣传车上,高音喇叭正播放着“反日电影滚出去”的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