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深圳华强北等地出现了一群未成年人,多为10到14岁的学生,他们在暑期以“跑楼小孩”的身份,从外卖员手中承接“最后垂直100米”的送餐任务,每单收费1到2元。由于写字楼地形复杂,外卖员面临超时风险,而这些孩子因熟悉楼宇且收费低成为替代方案。
孩子们胸前挂着二维码,守在写字楼附近,见到外卖、快递小哥便高声询问是否需要代送服务。有家长表示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锻炼孩子,让他们懂得挣钱不易。孩子们似乎也乐在其中,为了攒钱买魔方或手机等物品而忙碌。
表面上看,配送小哥省了时间,孩子赚了零花钱,家长满意孩子的成长,三方看似皆大欢喜。然而,这种看似温情的“暑假实践”背后存在一些隐忧。
首先,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问题尤为突出。一些孩子在车辆通行的路边抢接代送单,奔跑于高楼电梯之间。一旦发生意外,责任归属难以界定。即便有些家长就在附近上班,也不能完全消除法律上的空白。未成年的孩子缺乏风险判断与应对能力,着急送单本身已具危险性。虽然配送小哥会留存家长电话以备沟通,但这并不保险,更不是免责协议。一旦出事,涉及的责任方可能包括小哥、家长和平台。
其次,消费者的知情权如何保障也是一个问题。消费者支付的是平台与骑手的服务承诺,但如今服务链条末端被替换为一个孩子。如果送错地址、放错门口、汤洒饭凉甚至餐品丢失,责任归属何方?这其中,平台的监管义务也未体现。如果代送的是食品,可能引发食品安全风险,使消费者成为无辜受害者,知情权和服务质量都可能受到影响。
据律师指出,外卖员以支付报酬形式让未成年人代送餐,属于从事营利性劳动,有可能构成变相雇佣童工,涉嫌违法。在未成年人代送外卖的情况下,可能构成承揽关系或雇佣关系。若被认定构成雇佣关系,外卖员需承担雇主责任。此外,外卖平台、监护人、写字楼管理方等也可能承担责任。
据报道,赛格广场的保安表示,这几天这一带约有30个学生出来干代送服务。还有专业代送人每单抽成1元,让孩子具体完成之后的配送。家长口中的“锻炼”,在法律视角下,或许正踩在违法边缘。“多赢”的表象下潜藏着“多输”的风险。
该现象还暴露出外卖行业在高峰期、特殊点位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配送小哥为赶时间、多接单,寻求代送帮助,反映出平台在人力调配、配送效率等方面的短板。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社会实践的认知存在偏差。锻炼孩子社会适应能力、懂得挣钱辛苦的初衷是好的,但应选择合法、安全、规范的方式。
“跑楼小孩”代送外卖现象,看似是一场暑期实践,实则是一场安全与责任的小考。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为孩子选择规范、有益的实践活动;配送员和平台要提升服务能力,规范配送流程,保障消费者权益;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市场主体经营活动的监管,对风险行为进行及时有效的制止和引导。让孩子们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中得到锻炼和成长,让市场秩序更加规范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