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条“92岁周恒院士骑自行车去办公室做科研”的短视频在网络上走红。天津大学的校园里,这位九旬院士骑着自行车,笑着挥手奔赴实验室的身影感动了无数人。
如今,那辆自行车停放在墙角,而骑车的人已经离开了我们。8月1日,我国著名流体力学专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津大学机械学院名誉院长周恒教授,在天津逝世,享年96岁。
1929年,周恒出生于上海。尽管当时中国处于动荡时期,但他从未停止求知的脚步。抗战胜利后,他自学物理考入了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并以全班第一的成绩毕业留校任教。23岁的周恒第一次站在讲台上,讲授的是理论力学课程。从此,他一生都在这条道路上不断探索。
从工程配件到航空航天,从空气动力学到稀薄气体力学,周恒在流体力学稳定性理论、湍流研究等领域取得了开创性成果。他的研究始终服务于时代发展的需要,为我国力学学科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周恒一直倡导理工结合,做“有用的科研”,认为能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创新才是过硬的科研成果。“用上了”是他对科研成果的最高评价。
在他的带领下,科研团队专注于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追求论文和奖项。“在哪里能起作用,文章就发在哪里”是他们团队的信条。周恒不仅在学术上影响了许多年轻学者,还在科研态度上对他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即使已85岁高龄,当得知我国在发展新型飞行器时遇到空气动力学难题时,他毅然踏入了全新的领域——稀薄气体力学,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面对学生时,周恒总是温润如玉。他认为好学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出来的。他甘为人梯,95岁高龄仍指导科研,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他不喜欢别人说“某某在周恒院士的影响下取得了成就”,总是强调成就是个人努力的结果。
周恒还是一位低调的慈善家。他为资助困难学生捐款200万元,但要求保密,觉得捐款让别人知道会不好意思。他希望更多的人能踩着他的肩膀,触摸到更辽远的科学星空。
三四年前,周恒查出患癌。他在办公室的时间变得更长了,他说:“我还有本书和几篇文章没完成,最好再给我两年时间。”他有时会调侃生死,话题也越发天马行空。周恒涉猎广泛,不会人云亦云,对报道中的数据和技术路线,总要做客观测算与评估,然后理性地讨论和分享相关领域的前沿文章。
赵晖的手机里储存了许多周恒成为“90后”之后的背影:签约捐款时低头签字的背影,和老友出游时并肩慢行的背影,给学生泡咖啡时宠溺后辈的背影,以及骑着自行车去课题组时迎风远去的背影。
周恒一生投身于科学研究,不唯上不唯书要唯实。如今,他完成了“任务”,平静地走了,留下了一位大先生沉甸甸的背影,供后来者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