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于7月31日签署了一项行政令,确定了对多个国家和地区征收的“对等关税”税率,具体税率从10%至41%不等。此举在国际上引发了反对和质疑。
美国媒体报道称,该行政令设定了7天缓冲期,将于8月7日零时生效,而非之前所说的8月1日。这为各贸易对象提供了通过谈判降低关税的时间窗口。白宫官员表示,希望在此期间与各贸易对象达成更多协议。
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会常务理事、全球化智库高级研究员何伟文分析认为,当前美国与一些贸易对象所达成的贸易协议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公平的特点,前景堪忧。以欧盟为例,欧盟产品进入美国需缴纳15%的关税,而美国产品进入欧盟则无需缴纳关税,这对欧盟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尤其在汽车领域,德国对美国的汽车出口占其对美出口的1/6,日本汽车占日本对美出口的36%。若美国按新协议征收关税,这些国家的企业可能会选择到美国投资和生产,从而减少本土就业机会,进一步加剧不公平现象。目前美国与各贸易伙伴达成的仅是框架协议,例如美国和欧盟之间的贸易协议还需欧洲议会批准。
根据特朗普签署的有关“对等关税”的行政令,对巴西征收的10%的“对等关税”将于8月7日零时生效。而根据另一项行政令,美国将从8月6日起对巴西输美商品征收40%的从价关税,但部分商品如飞机、坚果、橙汁和一些金属产品将被豁免。巴西副总统阿尔克明提供的数据显示,约35.9%的巴西输美商品将实际承受叠加后的50%关税。
此外,美国将对印度输美商品征收25%的“对等关税”。印度商业和工业部部长戈亚尔重申,印度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维护国家利益。
何伟文指出,美国对一些贸易伙伴施加关税的目的不仅仅是贸易本身,还存在政治压力。例如,美国对巴西加征关税是因为认为巴西不听话,挑战美元霸权;对印度加征关税则是为了迫使其站在美国一边。美国滥施关税让许多经济体意识到贸易市场多元化的重要性。世界贸易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贸易数据显示,美国进口商品金额为3.36万亿美元,占全球进口总额的13.5%,这意味着还有86.5%的商品并不出口到美国。最近,欧盟提出要与CPTPP和RCEP形成联盟,RCEP成员国之间也在加强合作。未来,除美国之外的世界其他地区之间的贸易将进一步发展,使美国逐渐被边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