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段曾风靡网络的视频,标题为“吃瓜自由,要感谢吴明珠奶奶”。被誉为“甜瓜女王”的吴明珠让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甜瓜、西瓜生产国和消费国。当吴明珠重返奋斗了62年的新疆时,虽然认不出自己的学生,但看到瓜就眼里放光,露出笑容。
现年95岁的吴明珠居住在重庆,由儿子杨夏照顾。她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许多往事都已淡忘,唯有那些瓜始终留在记忆里。刚到重庆时,她经常说要回吐鲁番、回新疆工作,家人只好哄她说买不到票,暂时不能走。她会急着收拾行李,准备出发。
张学军曾在吴明珠的团队从事西瓜和甜瓜育种研究。他回忆,吴明珠最固执的习惯是每天雷打不动地下地。从清晨到黄昏,她总是蹲在田间,仔细记录每个瓜的成长轨迹和形态变化,不放过任何一株幼苗的细微变异。同事们认为四五天观察一次足矣,但当时已年过七十的吴明珠依然坚持每天观察。
张学军表示,吴明珠工作的劲头特别冲,早上很早就过来,拉着大家下地。她做的全是原始创新,没有去接着别人的事情做。吴明珠严厉批评走捷径的想法,强调做就要做原始创新,做一些引领性的东西。如果没有她的坚持,中国的西甜瓜产业做不到现在这么强大。所有甜瓜西瓜品种不受国外限制,全部自主化。2000年,美国博士无偿送给他们两千多份资源。
吴明珠是新中国的第一批大学生,1930年出生于湖北武汉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50年考入西南农学院。毕业分配时,她主动要求去新疆,但未能如愿,后被分配到中央农村工作部。1955年,听说新疆要来北京招人,吴明珠再次主动请缨,终于调到乌鲁木齐地委农村部,最终坚持到条件最艰苦的吐鲁番市鄯善县农技站工作。
吐鲁番素有“火洲”之称,为收集保护濒临消失的瓜种资源,吴明珠每天顶着烈日和风沙在戈壁滩上四处寻找,白天曾遭遇野狼险些丧命,夜晚就栖身在窑洞里。三年多时间里,她跑遍了吐鲁番300多个生产队,把44个瓜种全部收集齐全,不仅为新疆甜瓜建立了第一份宝贵的资源档案,还拯救了一批濒临灭绝的瓜种。
吴明珠在新疆培育出的第一个新品种是“红心脆”哈密瓜。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中方选用“红心脆”作为招待水果。尼克松品尝后赞不绝口,毛泽东主席开玩笑说中国的瓜比美国的更好。
为了加速选育进程,吴明珠在海南开辟了“南繁北育”基地。1984年,她在第二十四组种子里培育出了又甜又脆的西瓜,定名为“早佳8424”,并将这一品种的栽培技术无偿传授给瓜农。8424首先在华东地区落地推广,很快在全国各地生根发芽,推动中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西瓜生产国和消费国,让老百姓率先实现了“吃瓜自由”。
吴明珠的丈夫杨其祐也是她大学同班同学,为了支持妻子的科研理想,在完成研究生学业后毅然奔赴新疆,成为鄯善农技站首位研究生学历的技术员。他为吴明珠摘录英文、俄文参考资料,有时甚至徒步几十公里帮她的瓜授粉。令人痛心的是,1986年,杨其祐因胃癌不幸离世,那时他刚过完57岁生日。
从那以后,吴明珠像候鸟一样,春夏季在新疆,秋冬季在海南,年复一年地开展育种研究。每到授粉时节,她就和年轻人一起蹲在地里人工授粉,从清晨一直忙到晚上。吴明珠对授粉要求特别严格,不允许漏掉一朵花。她的严格要求让团队避免了许多重大损失。
1999年,吴明珠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但她坚决谢绝新疆农科院为她修建院士楼。在她的带领下,团队里的年轻人起早贪黑地泡在瓜田里。据统计,吴明珠主持选育经过省级品种审定或认定的甜瓜西瓜品种达30个。62年间,她成功抢救了一批濒危种质资源,使我国瓜种保存量突破2000份,成为全球西瓜甜瓜种质资源最丰富的国家。
在儿女的记忆里,吴明珠是一位功勋卓著的科学家,也是童年时难得一见、远在他乡的妈妈。儿子杨夏出生后三个月就被托付给母亲带回南京抚养,女儿出生才满月便交由哥嫂照料。缺席孩子们的成长时光,成为吴明珠此生无法弥补的遗憾。
由于长期劳累,吴明珠一直默默承受着病痛,但从不向人提及。81岁那年,她毫无征兆地糊涂了,记忆力直线下降。杨夏把母亲接到身边照顾,母子俩终于团聚。但阿尔茨海默病慢慢吞噬着她的记忆,连最亲近的家人都难以相认。
在上一次告别新疆时,吴明珠突然唱起《达坂城的姑娘》。歌声中,时光仿佛倒流60年,一个扎着两条小辫、身形瘦小的姑娘,背着行囊,顶着烈日穿行在戈壁滩上,去寻找瓜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