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宁波2人散布涉台风谣言被传唤 虚假信息扰乱公共秩序!宁波刚经历一场强台风,街头巷尾水浸严重,却意外掀起一阵网络谣言狂潮。7月30日早上,有网民在多个平台散布涵洞淹死三人的消息,引发市民恐慌。“琴桥下淹了3个人”,“车被水冲走”,各种“惊悚”说法满天飞。面对铺天盖地的谣言,当地公安迅速辟谣:“这都是假消息!”
这次台风过境,宁波多处低洼地区出现积水现象,“竹节草”式的连环降雨让排水压力陡增。自然灾害面前,人们最怕的不只是洪涝,更怕信息错乱带来的恐慌和误判。一条小红书上的帖子声称“涵洞内车辆被淹致3人死亡”,微信朋友圈里也流传着类似版本的“琴桥惨案”。甚至抖音上一段汽车被洪水冲走的视频,也被错误标注为海曙区真实发生。这些内容经过核查后均属虚假,不仅扰乱了公共秩序,还消耗了宝贵的救援资源。警方对相关发布者依法进行了批评教育,并删除涉事内容,以防止更多误导扩散。
老百姓碰到突发事件时,自然想第一时间了解真相,但信息缺乏透明度时,就容易信以为真甚至添油加醋。再加上此次台风影响范围广、程度深,多数人家中断电断网,只能靠零碎消息拼凑全貌,这就给了谣言生长土壤。大家都想知道身边是否安全,于是看到“琴桥下有人溺亡”的说法,不管真假,都忍不住转发提醒亲友。这种心理其实很正常,但会把防汛抗灾工作推向歧途——本该集中力量抢险救援,却因虚假信息分心分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明确规定:散布危害公共安全的虚假信息,将面临拘留和罚款等处罚。在宁波,此次公安机关反应迅速,对造谣者依法处理,同时呼吁广大市民增强辨别能力,不轻信、不传谣,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横店群演张某表示:“以前遇到这种情况,大伙儿还没弄明白状况呢,就已经炸锅似的在微信群里讨论‘到底咋回事’。”如今部门加强监管,加大打击力度,这才算真正给群众撑起了一把保护伞。
防汛工作讲究的是精准指挥和有序协作,每一分钟都关乎生命财产安全。如果让莫须有的信息搅局,那就是给救援队伍添堵。专家分析认为,提高公众风险意识、完善应急宣传机制,比单纯依赖事后惩戒更有效果。没有严格执法做支撑,难免有人铤而走险发布不实消息谋取关注或博眼球。现实生活中,我们见过不少因为社交媒体“一传十十传百”造成误解升级的小插曲,比如邻居家漏电变成社区大停电,又或者工厂爆炸视频错贴成另一城市事故。这些例子告诉我们,互联网时代,每个人既是受众也是传播者,都肩负着守护真实与理性的责任。
老话讲得好,“吃瓜群众”也要擦亮眼睛。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关注权威渠道发布的信息,比如当地公告、主流新闻媒体报道;看见耸人听闻的话题时,多方求证再决定是否分享;把握住自己的情绪,不让恐慌左右判断力;可以通过学习基本法律知识了解造谣行为可能承担什么后果,从而提高自我约束意识。杭州小李表示:“以前我总喜欢转一些热闹新闻,现在学会先看官方通报,再决定是不是帮忙扩散,这样既省心又靠谱。”
科技发展极大便利了生活,但同时也制造了一些新麻烦——海量且鱼龙混杂的信息扑面而来,让普通人根本没有时间细细筛选。当危机来袭,更容易激化这种困境。因此,加强数字素养教育势在必行,无论是在学校还是社区,都应该普及如何识别真假新闻、防范网络诈骗等技能,让大家都成为自己命运的小舵手。基层干部坦承疫情以来群众对各种资讯敏感度提升明显,但仍需持续引导和耐心解释。任何时候,坚持科学精神和冷静思考才是破局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