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最后期限前数小时敲定了最新的税率表。7月31日晚,他签署行政令,将“对等关税”全面推向新阶段。这份关税清单于8月7日零时正式生效。按照最新方案,多数国家及地区的关税税率将上调至15%。英国、日本、韩国和欧盟因签署协议承诺在美投资、开放市场,税率降至10%-20%;墨西哥争取到暂停升级关税90天。对于那些近期谈判中未向美国做出足够让步或被白宫认定存在贸易失衡的国家,如加拿大、巴西以及叙利亚、老挝、缅甸等,关税税率则更高。
惠誉评级最新报告称,新关税将使美国实际关税税率升至17%,这是自1933年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以来的最高水平。当年该法案加剧了大萧条,几乎关闭了国际贸易通道。去年,美国进口产品的实际关税税率还只有1.2%,几十年来一直维持在低位。这种长期的低关税环境曾让美国公司得以在海外生产,再低成本运回国内。但如今,关税的急剧上调正在重塑跨国生产和贸易的成本逻辑。康奈尔大学贸易政策教授埃斯瓦尔·普拉萨德形容这是“全球贸易一体化史上的黑暗一天”,认为特朗普此举将难以重新整合基于规则的全球贸易体系。
对企业而言,这份关税表不仅是一纸政策,更是一张直接的成本账单。今年6月,美国关税收入飙升至270亿美元,几乎是去年同期的四倍。大部分关税成本由美国进口商直接承担。从汽车到日用品,美国企业已经在消化成本。例如,福特预计因关税导致的成本支出将调升至8亿美元,孩之宝预计关税将带来6000万美元的额外支出,宝洁已发出预警,将从8月起上调四分之一产品的售价。零售巨头沃尔玛和塔吉特目前还在依靠消化库存来稳住价格,但在财报中频繁使用“价位调整”“战略定价”等措辞,避免直言“提价”。纽约联储调查显示,约七成制造业企业和五成服务业企业已开始部分提价,但完全转嫁的不足一半。眼下,美国消费者的感受尚不明显,但随着新关税落地,这道防线将被冲垮。
国际商会副秘书长安德鲁·威尔逊警告,随着库存消耗殆尽,关税引发的通胀将在今年第四季度至明年第一季度全面显现,滞后性可能加剧未来物价的陡峭攀升。惠誉也提醒,尽管目前对美国国内经济的冲击小于预期,但迹象表明,新关税正在重新点燃通胀,并开始拖累经济增长。表面上,关税的矛头指向外国出口商,实际上,第一波冲击落在了美国本土——企业利润被侵蚀,市场信心受挫,部分企业削减投资、延迟招聘;消费者则迟早要为这项政策埋单。当这份关税清单全面落地,账单将以更直观的方式回到每一个美国家庭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