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超350亿 星巴克中国确认要卖了 市场策略调整求变。7月29日,星巴克发布了其2025财年第三季度的财报。三季度咖啡门店业务营收89.18亿美元,略超市场预期。增长主要由过去12个月全球累计新开的1151家自营门店带来的9.27亿美元增量收入驱动。北美市场收入69.27亿美元,同比增长1.6%,占咖啡门店营收比重约73%。
在中国市场,星巴克实现营收7.90亿美元,同比增长8%,这一规模是自2023财年以来的前三名。中国市场门店数量新增522家,通过外卖平台权益让利和官方菜单结构性调价,以更低的价格吸引顾客,同店销售额同比增长约2%,销量增长6%。截至6月份季度,星巴克在中国拥有7828家门店,占总门店数的五分之一,但只贡献了约8%的收入。
2017年,星巴克收购了“上海星巴克统一咖啡有限公司”50%股权,实现了在中国市场的全资直营,当年中国市场收入占企业总收入的12%,市场份额达到42%。然而,近年来中国市场的份额从最高时的42%下降至2024年的14%。尽管星巴克在中国继续开店,但市场份额下滑明显。
瑞幸在同期发布的季报显示,其营收123.59亿元,同比增长47.1%,在中国市场,瑞幸的收入规模已约等于2.5个星巴克。瑞幸改写了星巴克用二十多年时间构建的连锁咖啡定义,从环境、空间、品质、连接,即“第三空间”,转变为便捷、外卖、平价、能喝,将咖啡从奢侈消费品变成了日常饮品。
面对瑞幸的竞争,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经营策略逐渐调整。例如,今年6月,星巴克对中国市场的三大核心品类进行集体调价,平均价格降幅达到5元。此外,部分广东星巴克门店推出“自习室”模式,提供免费电源和温水,试图强化品牌的空间优势。这种策略虽然短期内对营收帮助不大,但有助于渲染品牌温度。
星巴克也在探索新的合作方式,包括出售部分股权的可能性。高瓴资本、凯雷投资等多家资方对入股星巴克中国表现出兴趣。星巴克董事长兼CEO倪睿安表示,公司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与承诺不变,并希望保留中国业务相当比例的股权。
星巴克曾以完全控制品牌为经营的基本盘,如今开放股权是为了引入本土技术和经验。星巴克需要明确如何在这个时代做自己,适应快速迭代的中国消费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