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在其实名微博“许倬云说历史”中多次回忆了抗战经历。7月24日,他发布了最后一条微博,内容仍然与抗战记忆有关。他在微博中回忆了川军开拔前往台儿庄的情景,写道:“长大后我才晓得,当年川军派出一个师直奔前线,在台儿庄全阵亡,从士兵到师长,一个不留。这是我最难过的事情,当时我不过才八九岁,知道他们要去打‘国仗’,所以小孩变大人不是年纪,而是心境。”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时,许倬云的家人住在湖北,离前线很近,每年都要不断避难。他的兄弟姐妹跟着难民学校步行几千里迁移,两三个月换一个地方。许倬云则随父母搬来搬去。父亲许凤藻每天读报后会在地图上插大头钉,思考战局的情况,不仅关心中国战场的战况,也关注欧洲战场的情况。年幼的许倬云经常待在父亲身边,父亲会不时将他的意见简要地告诉儿子。这些每天发生的父子谈话对许倬云一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许倬云在《许倬云八十回顾》中写道,“抗战是我非常重要的记忆,看见人家流离失所,看见死亡,看见战火,知道什么叫饥饿,什么叫恐惧,这是无法代替的经验。”少时经逢丧乱,许倬云目睹了日本军队在中国的残暴行径,这让青少年时期的他产生了强烈的民族情感。但随着年龄及阅历、知识的增加,尤其是他从事的世界范围内的比较文化研究,他逐渐认识到民族主义情绪的局限性。他意识到必须将这种强烈的情感控制在一定程度之内,否则可能造成盲目和短视。他说:“我到五十岁才拿自己的爱国思想摆在一边,我觉得不能盲目地爱国,我发愿关怀全世界的人类跟个别人的尊严。只有人类社会全体和个别的个人,具有真实的存在意义,国和族,及各种共同体,都是经常变动的,不是真实的存在。到五十岁我才理解,我在抗战期间被日本人打出来的爱国思想,固然是不容怀疑的情绪,但是到五十岁以后,我理解到人间多少罪恶是以国家之名在进行。”
93岁时,许倬云在访谈节目中被问及毕生遗憾,他沉默后引用陆游诗句:“但悲不见九州同”,并哽咽道:“抗战中长大的我,‘中国’二字刻在心里。”他提及抗战牺牲的军民,称“不能忘,忘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