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并非普通的叮咬后仅引起短暂痒痛的小昆虫。它的真正威胁在于作为多种病毒的天然载体,一旦感染者进入传播链,病毒可能在社区中迅速扩散。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城市湿地扩张和人群流动加剧,蚊媒传播疾病的风险显著上升。白纹伊蚊是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寨卡病毒、黄热病等多种烈性病毒的主要传播者,其传播范围已从热带、亚热带地区扩展到温带区域。2024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数据显示,广东、云南、海南等地的白纹伊蚊种群密度较2025年增加了39%,四川、浙江、福建等地也在春季监测中首次发现持续繁殖的种群。
很多人对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疾病仍停留在“热带病”印象中,但现实远比想象更严峻。基孔肯雅热的症状类似严重感冒,但随后出现的关节剧痛可持续数周甚至数月,极端情况下会导致关节功能障碍。登革热则以血小板急剧下降、毛细血管渗漏和出血倾向为特征,重症病例可进展为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征,具有明确的死亡风险。
白纹伊蚊之所以特别危险,主要因其昼行性习性,白天活动时人们防范心理薄弱,更容易被叮咬。其次,它叮咬迅速且飞行低,常从膝盖以下靠近,许多人误以为只是晒伤或皮肤敏感。此外,其繁殖能力强,一个小瓶盖积水或废弃饮料罐都能成为孳生源,增加了城市防控难度。
即便未出国或前往热带地区,也不能掉以轻心。2023年《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的一项研究指出,在上海、杭州等城市发现的登革热散发病例中,超过60%为本地感染,可能是由携带病毒的外来人员和本地白纹伊蚊共同形成的传播链所致。这意味着,只要住在有白纹伊蚊的地区,就有被动进入传播链的可能性,防蚊已成为常态健康管理的一部分。
除了已知的病毒,白纹伊蚊还可能参与传播一些新发病毒。2025年《中国热带医学杂志》在海南进行的病毒监测中,首次在白纹伊蚊体内分离出一种与非洲马尔堡病毒近似的新型病毒株,尽管尚未发现人传人病例,但该研究表明蚊媒病毒的跨种传播能力不容忽视,监测和预警系统必须提前介入。
病毒通过感染者进入蚊体,再通过唾液腺进入下一名被叮咬者体内,这个过程可能在5至10天内完成。被蚊子叮咬后不一定立刻发病,部分病毒有潜伏期,甚至部分感染者为无症状携带者,但仍具传播力。这也是蚊媒病传播难以控制的关键:通过蚊子这一隐形媒介迅速蔓延。
有效防控白纹伊蚊传播相关疾病,不仅需要驱蚊水和蚊香,更需采取“清水源”、“断孳生”、“避叮咬”的三位一体策略。具体操作包括定期清除家中及周边一切可能积水的容器,如花盆托盘、饮料瓶等;对常出现蚊虫的区域定点投放安全型生物灭蚊剂;户外活动期间穿着浅色长袖衣物,使用经验证有效的防蚊喷雾,特别是儿童、孕妇、老年人等高风险人群应重点防护。
一旦出现突发高热、皮疹、眼眶痛、全身酸痛、关节肿胀、出血点等可疑症状,务必第一时间前往具备传染病筛查资质的医院就诊,避免在潜伏期内继续传播病毒。早期识别、流调阻断和社区蚊控是压制蚊媒病暴发的三大关键节点。
随着全球气候带北移和季节周期变长,蚊媒病毒的活跃时间也在延长。原本只在6月至9月高发的蚊媒病,如今已在部分地区提前到4月,延后至11月。这意味着防蚊已不再是夏季专属任务,而是从春季开始就应全年持续的防控工作。白纹伊蚊不仅是夏日烦恼,更是公共健康挑战的前哨。及时干预可以避免其成为病毒的“快递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