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京遭遇连续强降雨,多区出现严重灾情。一些“小情况”也影响了市民生活,如多名市民反映小区门前道路积水问题。丰台区端礼著小区一下雨就成了“孤岛”,门前的道路不仅破旧,连排水设施都找不到,居民只能蹚着没过脚踝的积水出行。大兴区长丰园小区旁的芦花路南段,一下中雨或大雨就会严重积水,有时甚至没过行人小腿肚,老人们不得不提前买菜备着。
虽然相较重大灾情来说,路上的几寸积水似乎不算大问题,但作为城市毛细血管的道路,在极端天气下与市民生活紧密相关,也关系到抢险救援工作效率。尤其在小区周边道路上,积水给市民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存在安全隐患。有司机以车辆会熄火为由取消订单,增加了市民出行的麻烦。此外,几十厘米的积水还可能倒灌进小区,威胁居民财产安全。如果有人急着外出看病,积水道路更是阻碍生命安全。“七下八上”的道路积水,让市民心里七上八下。
北京一直在推进积水道路的治理工作,每年汛期前都会改造易积水点位,成效显著。《关于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逐步开展管网更新改造,提升智能化管理水平;提高城市生命线工程高度集中且相互关联的关键节点和区域的恢复能力和速度;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提高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比重等。然而,每条道路的设计方、施工方、养护方各不相同,如果前期规划滞后、维护不及时、资金不到位或多头管理等问题存在,部分道路难免积水。例如,有的路段缺乏排水设施,积水能没过机动车保险杠,市民骑行时如同“乘风破浪”;有的雨箅子比路面高,非机动车道上容易存水。
汛期期间,不仅要紧盯降雨量大、隐患多的地方,也不能忽视小区周边的积水路段。处理好这些积水路段,既是在为韧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打补丁”,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理念的体现。填平积水道路的坑洼,让市民安心出行,提升市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是城市精细化治理的体现。
当前,北京正处于全市暴雨红色预警中,积水道路管理方急需做好排水预案,及时排查并清除积水。更重要的是,各部门要互相协作,列明积水道路台账,倒逼积水道路管理方尽快拿出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从源头打通积水路段的堵点,让周边居民不必一下雨就蹚水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