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暴力病从大人不再和稀泥开始治 警钟呼唤深刻反思。7月22日午后,在四川江油一幢废弃楼房的隐蔽角落,十五岁的刘某甲与另两名少女围住了十四岁的赖某某。她们对赖某某进行了辱骂、威胁和殴打,这些暴力行为被同行者用镜头记录下来并上传到网络,迅速传播开来。
视频中,一名施暴女生说:“又不是没进去过,20分钟就出来了。”然而这次她失算了。8月4日,当地警方通报称,所有涉案人员均已到案。依法对刘某甲和彭某某作出治安处罚,并依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相关规定,正按程序将刘某甲(15岁)和彭某某(14岁)送往专门学校进行矫治教育,给公众一个交代。
不久前,另一段未成年人霸凌视频在网上热传,其中一句无知的“我没16岁,欢迎你报警”同样令人愤怒。根据2025年修订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可以送入专门学校进行矫治教育。但现实中,这一措施却仿佛“人间蒸发”了。
可操作性不强是根本原因,“为了孩子的前途”则是常见的借口。许多专门学校遵循学生、学校、家长的“三同意原则”,导致“强制入学”执行力度不够,使得一些应该进校的学生未能进入。
专门学校的门槛代表了一种严峻的认知:当家庭与普通学校的管教失效时,社会必须构建更坚固的防护网。这不仅是惩罚的升级,更是对迷途灵魂的挽救尝试。
江油事件再次敲响警钟,呼唤正义的同时,也呼吁预防机制的有效运转和教育理念的深刻反思。解决孩子的“暴力病”,需要从看见问题开始,从每一个不再“和稀泥”的大人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