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重庆、河南等多地遭遇高温天气。8月5日11时至18时,全国高温逐小时排行榜上,川渝地区包揽前十。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许小峰表示,高温主要是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形成的,川渝、江淮等地近期都是高温状态。立秋之后高温会随着副热带高压南移逐渐退去,但要警惕期间可能出现的强对流天气。
近日,全国多地气温持续升高,多个城市最高气温超过40℃。据四川日报报道,8月4日14时至19时,全国高温逐小时排行榜上,川渝地区包揽了前十。记者在中国天气网看到,8月5日11时到18时,全国高温逐小时排行榜上,川渝同样占据前十,其中重庆巫溪和潼南在多个小时里达到42.3℃的高温,位居榜首。而巫溪8月4日气温曾达到44.2℃,打破当地观测史最高气温纪录。
红星新闻记者在国家应急广播网看到,8月5日当天全国共有150条高温红色预警。其中,四川75条,湖北39条,重庆21条,河南14条,山东1条。许小峰解释,近几年大范围高温天气明显存在上升趋势,气候变暖的速度在加快。今年大面积高温主要是由于副热带高压长期控制,川渝、江淮地区都在其控制之下,形成了大面积高温。
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后,该地区会出现高温并且没有降雨,而副热带高压的边缘出现冷暖空气相接,则会出现降雨。比如今年河南遭遇旱情,而河北等地降雨量较大。对于高温带来的干旱,许小峰认为,关键在于水利设施是否能供应上,完善的水利设施能缓解高温带来的负面影响。但即使有完备的水利设施,长期高温农业也很难承受。
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彭记永建议,受高温干旱影响较严重地区要对有灌溉条件的田块广辟水源,采用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措施,提高水分利用率;对水源不足的田块,适时蓄水保墒,减少水分蒸发和流失。
立秋开始,随着北方雨带南落,长江以北多地陆续退出高温行列,尤其是陕西到河南一带,旷日持久的高温终于告一段落;而在华南,降雨减弱后,高温会发展增多。许小峰指出,今年副热带高压到达华北的时间较早,带来了长期的闷热天气。立秋之后,正常应该会逐渐退去。退去的方式可能是缓缓南移,也可能是来一场冷空气快速消退。按目前观察,华北地区缓慢退去的可能性更大,但长江流域可能还要被控制一段时间。随着副热带高压范围的减少,在高压周围地区可能会出现降雨,对于长期高温干旱地区来说,这种强对流天气带来的降雨需要警惕,有带来地质灾害的风险。当前需要应对好高温的影响,同时要注意副热带高压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降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