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立秋 福气长长迎丰收!今天是农历闰六月十三,明日立秋。南方田野里的稻浪已透出些金黄,北方的街头也开始卖起新鲜的毛豆、葡萄。岁月像一壶陈酒,悄悄递来一个时令的转身。
中国人的日子,总围绕着“顺天应时”。闰月和立秋这两个词在传统农历里有着特别的意义和美好期许。老话说:“立秋闰月福气长。”意思是赶上闰月又逢立秋,寓意一家老小安康平顺,一年顺遂有余。我们过节、入令,讲究的就是心安理得和日子有头有尾。
趁着今日闰月余晖,明日立秋的风刚刚吹来,围坐桌边,说一说立秋闰月的门道,老话里的讲究,以及那些美味与默契。中国人的烟火气,无非就浓在了年年岁岁的时令里。
闰月是为“补天”而设的智慧。老祖宗发现太阳年和月亮年总有点“对不上号”,于是每隔两三年加一个“闰月”,让农时更贴合节气,收获时节也就更准些。今年轮到闰六月,这一年就比往年多了三十天,仿佛上天特意给的“加餐补福”。
再看立秋。“一叶知秋”的诗意,在节气轮转里渐渐显现。立秋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三个,提醒人们酷暑渐退、收获将近,天地万物都步入新的阶段。宋代诗人范成大有句:“立秋有感,蛩声残暑和衣眠。”就是那种热里带着一丝凉,生活却更踏实的味道。
据说自古有这样的民谚——“闰月空中走,福气跑不了。”意思是一年若立秋赶上闰月,添一份祥和圆满。这是一种人与天地和谐相处的心意,盼着家里人都“长享太平,岁稔丰登”。
不少地方有闰月“补寿”的传统,有些老人会特意选择在闰月里“添寿”,认为闰月是“多出来的福”,一年多活一个月,算是图个好意头。孙儿孙女给奶奶捏捏肩、梳梳头,说是“添寿作寿”,这一日就是笑声最盛。
立秋时节,新瓜成熟,吃瓜子成了“尝秋”的仪式,图个秋天有“结实之果”。旧时江南有“摸秋”习俗,入夜亲友漫步郊外田埂,“摸”下几根刚成熟的玉米或毛豆,带回家煮着吃,感受秋意初降的乐趣。辛弃疾有一句:“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立秋常常叫文人多情,诗词里多半写秋风、秋声,带点眷念和闲适。
立秋吃茄子,园子里的茄子刚好嫩的时候,做法家常:红烧茄子切成条,锅中加油炒软,放蒜蓉和酱油,翻炒均匀撒葱花,搭碗热米饭,下肚真过瘾。盛夏刚采的新鲜毛豆,粒粒饱满,立秋来一盘水煮毛豆,一家老小围坐聊天,壳堆成小山。毛豆鲜绿有精神,寓意一年比一年更“生机勃勃”。立秋后天气仍热,开胃的小菜最得人心。酱瓜用黄瓜腌制,一口下去,清脆爽口。虫草花鸡汤温和滋补,适合入秋后食用。还有酱香卷饼,烙饼、卷肉、酱料抹足,菜码丰盛,不仅是美食,更代表了秋日丰收的期盼。
立秋当天吃西瓜或香瓜,老传说这是“咬走暑气”,落下秋凉。适量进补,尤其长辈以肉食卷饼、热汤进餐,为迎秋添一份底气。吃新毛豆或黄豆,体味作物初熟的鲜美,也象征家里一年有余、丰收可盼。有些地方老讲究,立秋当天不理发,说是“剪秋头,割去福气”。老人叮嘱夜晚不要去水边走动,既是为安全,也有“水宜静养”的寓意。
这些老讲究提醒人们关注身心状态、尊重自然规律。比如秋初不大动干戈,要学会适度清静,收拢散漫浮躁的心,为接下来的农忙或工作积蓄精力。吃茄子、煮毛豆、贴秋膘,或是一句吉利老话、一碗热汤,都藏着前人留给我们的温柔和智慧。不必事事照搬,但有一份念想,人生就多一份踏实和温馨。
今年闰月赶上立秋,日子仿佛多给我们一份从容。所谓“福气长长,且慢细水流年”,就是要提醒自己别忘了慢下来,感受身边的美好。不管是乡间小路的草露,还是餐桌上那盘朴实的家常菜,都是好日子的滋味。愿你的生活和日子一样,缘来福自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