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学生参加夏令营聚众饮酒?新东方文旅回应 管理疏漏引关注。家长们将孩子送入夏令营,期望他们在自然与知识中成长,但一则关于“11至15岁未成年学生在夏令营聚众饮酒,甚至醉酒呕吐”的社媒爆料打破了所有美好想象。这起发生在新东方文旅集团旗下夏令营的丑闻不仅暴露了机构管理上的严重疏漏,更揭示了数字时代下酒精文化对青少年群体的隐形侵蚀。
夏令营本应是纯净育人的场所,却沦为未成年人饮酒的温床。家长愤怒地指出,生活老师知情后并未及时制止,反而轻描淡写地劝诫“少喝点”,这种不作为是对未成年人保护法律的公然蔑视。尽管新东方文旅集团承认管理不严并承诺改进,但其更换房间类型的补救措施更像是避重就轻的物理隔离,而非根本性解决。真正的症结在于,未成年人通过网络轻易获取酒精的便利性以及“微醺文化”在数字空间的无孔不入。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令禁止向未成年人售酒,但数字平台模糊了交易界限,使法律的“防火墙”形同虚设。这迫使我们直面一个残酷现实:数字便利如何悄然转化为酒精侵蚀青少年的隐形通道,将他们推向生理与心理的双重深渊。
数字时代,未成年人获取酒精的便捷性远超传统认知。电商平台、外卖服务,甚至社交媒体上的隐晦引导都可能成为青少年规避年龄限制的捷径。上海奉贤区消保委的调查报告揭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真相:超过四成商家将低度酒精饮品与普通饮料混放,部分商家甚至使用“微醺”、“轻享”等词汇进行擦边营销,误导消费者。根据国家标准《饮料酒术语和分类》,酒精度高于0.5%vol的饮品属于饮料酒,未成年人不得饮用。然而,这种线上线下结合的“隐匿销售”模式使得《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执行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监管部门显得力不从心。
酒精文化在数字空间的渗透对青少年心智造成无形侵蚀,危害远超想象。短视频平台上充斥着饮酒挑战、炫耀性饮酒内容,某些影视作品过度美化饮酒行为,潜移默化影响青少年对酒精的认知。他们可能将饮酒视为“成熟”或“酷”的标志,忽视潜在的毁灭性危害。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全球15-19岁人群中,每年与酒精相关的死亡占该年龄组死亡率的8%。德国海德堡大学的研究发现,13岁前饮酒者成年后患酒精成瘾症的可能性是普通人的数倍。酒精对未成年人未完全发育的大脑、肝肾功能、内分泌系统以及心理健康和行为模式的负面影响不可逆,甚至可能诱发冲动犯罪行为。
此次夏令营醉酒事件敲响了警钟,要求我们追究机构管理责任,并深挖数字时代背景下未成年人保护的政策空档与被忽视的利益相关方责任。数字平台必须承担信息传播者的社会责任,加强算法审查,利用AI技术精准识别并阻断向未成年人推送酒精内容。酒类行业应严格自律,规范低度酒精饮品的包装和宣传,杜绝一切误导性营销。家庭与学校作为青少年成长的第一道防线,要加强酒精危害的科学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这场保卫战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以零容忍的态度斩断酒精伸向青少年的魔爪。否则,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几个醉酒的孩子,而是整个民族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