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培机构推出“大学衔接班”。2025年7月20日,北京市海淀区国际财经中心,教室里坐满了家长和学生。角落立着块海报,上面写着“大一新生暑期蓄力,入学抢跑一步”。
这是某知名教培机构推出的大学预科班试听课。PPT上有一行大字:祝贺各位同学迈入学习生涯新阶段。下页PPT画风一转,变成“上了大学,就可以好好玩了?”教室后排的一个女生刚在高考后将指甲涂成了薄荷绿。她吐槽说,“从小学就开始上这家机构的课,没想到大学也要来上。”
大学预科班,又称“高(中)大(学)衔接班”,即准大学生利用高考后的暑假,提前学习大学知识。
安徽某中学高三实验班毕业生陈音希前两天刷朋友圈时,在培训机构晒出的“高大衔接班”照片里,看到了自己的高中同学。原来同学在家长的安排下,高考后一个星期就开始上课了。
“歇歇吧,一生关键的东亚小孩。”这是某社交平台上一位就读于某名校的博主发的帖子标题。此前她只听说过幼小衔接、小升初衔接和初高中衔接课,当在网上刷到“高大衔接班”广告时,十分震惊,便写下了这句话。她的其他更新大多只有几十条点赞和十几条留言,而这个帖子收获了五千多个点赞与近两千条留言。
2025年7月20日,北京市海淀区国际财经中心。在一家教培机构的大学衔接班试听课上,来听课的除了准大学生,还有不少学生家长。
“孩子高考英语多少分?”
2025年7月中旬,某知名教培机构销售顾问抬头问以家长身份前来咨询的南方周末记者。还没寒暄几句,她很快切入正题,“提前学肯定比上大学再学好,上大学之后都不一定能学……比咱家孩子成绩好的,高考英语147分的孩子都在学六级。”
该机构不光有针对准大学生的英语四六级,还有数学预科班。用这位销售顾问的话说,高数挂过科,考研保研不好看。
多位准大学生、学生家长、高中和高校教师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自己此前并没听说过“高大衔接班”,但在现实中,针对准大学生的课外培训已然形成了产业。
比如,有家机构推出了高数、大学数理、大学英语、英语四六级、大学程序设计、线性代数六节衔接课,以及大学必备办公技能课在内的大学预备营套餐。其中有25天,课程从早上9点持续到晚上9点,中间休息3个小时。线上直播授课,售价1980元。
另一家机构则推出了“30天学业领先计划”,同样是线上授课,课程内容大同小异,涵盖英语四级、大学数学、大学物理和大学编程。该计划可以选择不同课程组合,单科报价980元,四门科目则需1880元。
南方周末记者注意到,“高大衔接班”主要包括理工类和英语课程。以数学预科班为例,根据某机构的宣传册,课程将衔接大学数学核心知识点,缓解高中、大学知识断层焦虑,同时打破“挂科率高”的魔咒,提前锁定评优、奖学金及保研资格。
还有机构聚焦“帮助同学们更好更快地融入大学生活”,推出时间管理与信息搜集、考公与选调、保研考研出国转专业、自媒体与副业、学生会社团经验及微信公众号运营、演讲与口才等课程。
甚至有人为准大学生推出了生涯发展夏令营。在为期8天的日程中,既教如何进行有效社交,也涵盖财商、面试及无领导小组模拟竞聘、恋爱心理学、礼仪形象等内容。一位工作人员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参加夏令营会很清楚进入大学要怎么去做,“你是有目标的”,而不是上了大学,“别人考研你也去考研,别人投简历找工作,你也投简历”。据介绍,这个在北京某高校内举行的夏令营活动,报价高达15800元。
向某知名教培机构咨询两天之后,南方周末记者连同五十多名学生和家长,受邀试听了他们的四六级课。
参加试听课的这些准大学生,身上还有高中生的影子:不止一个学生的透明笔袋里还装着涂答题卡用的2B铅笔;尽管手机就在身边,但多数时候他们只是发呆,还没养成像大学生那样在课堂上玩手机的习惯。
第一节课刚结束,教室里的人空了大半。坐在南方周末记者边上的小伙,应父母要求前来旁听。他已经完成了这项任务,跟着人群溜出教室。
课间休息,一位来陪孩子试听的家长在走廊看介绍师资力量的展板。在她看来,“现在给孩子灌输一些知识,总比不灌要好,没有坏处”,她也有些无奈,“我是软硬兼施才让孩子过来”。
教培机构口中的高中、大学知识断层,真的存在吗?
东南某省一所“双非”(即非985、非211)高校数学科学学院分管本科教学的一名副院长注意到,一些本应在中学阶段就掌握的知识,由于高考考得不多,不少高中干脆不讲或是讲得很少。在他们学院,无论是来自省内还是省外的学生,都不同程度存在这个现象。
因此不光是教培机构,2025年暑期,苏州大学、四川师范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等高校也面向高中应届毕业生,推出大学数学衔接课程。
苏州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在开课通知上写道,目前高中数学的教学内容与进入高校后学习微积分等课程时,需要的预备知识有一定差距,其中最突出的是学生在反三角函数方面的知识欠缺,在不等式和数学归纳法方面受到的训练不足,导致大学新生学习高等数学课程面临很多的困难。衔接课程是为帮助高中毕业生实现从初等数学到高等数学的平稳过渡。
南方周末记者注意到,目前,推出高大衔接课程的高校以“双非”院校为主,课程培训费用不等。比如,苏州大学为期5天的线下课程,食宿自理,早鸟价学费2988元,标准价学费3688元。青岛理工大学4天的课程,线下授课收费1600元,线上授课收费1000元。
在985高校中,中国海洋大学曾在2024年9月新生入学后,面向全校大一新生,开设持续6天的“高中数学与大学数学衔接课”,学生可自愿报名。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则为新生编写了《高中大学数学衔接》一书,志愿者团队根据大学期间的学习经历编写《数海启航先导讲义》,新生可通过网站在线学习。
东部地区一所“双非”高校公共数学教研室的一位副教授说,在大学里教高等数学的前两节课,老师都会放慢讲课速度,回顾高中阶段相关知识点。在后续教学过程中,老师也会不断重复这些知识点。
用她的话说,如果学生一直跟不上,就不是衔接的问题,而是高中没有学好。她所在的学校也在2025年推出衔接课程,但她坦言,这背后也有学校鼓励学院举办非学历教育的考虑。
北京化工大学数理学院副教授郭秋敏认为,提前学习大学知识并无必要,只是有抢跑优势,等到同学在大学里学完以后,掌握得可能还要更好。换言之,“学得好还是不好,并不在于学得早还是学得晚”。
不过焦虑还是笼罩着家长。
前述推出衔接课程的某“双非”高校公共数学教研室副教授曾接到家长的咨询电话。她回忆,家长们在电话里往往“反馈衔接课上教的内容过少,希望把大学知识给孩子过一轮”。在她的观察中,相比学生自己,家长对衔接的事情更在意。
虽然没有来自父母的压力,这个暑假范思思过得也并不踏实。
她在山西某县中尖子班读书,高中三年的假期始终和“弯道超车”这四个字捆绑在一起。高一的暑假,班主任说,高一没有学好,假期可以补回来,然后再预习高二的内容。到了高二升高三的暑假,班主任又说,这个假期特别重要。
高中三年,她牺牲了不少娱乐时间。现代文阅读材料曾提到红极一时的电影《流浪地球》,她当时心想,“等高考考完后,一定要看这部电影”。但高考结束后,她又发现自己对原本的计划提不起劲了。现在,范思思仍能感受到初高中带来的惯性,“之前总说假期弯道超车,有这样一个可以什么也不用学的暑假,心里很没有底”。
还有教育机构推出了针对大一新生的“保研陪跑”产品,为期38个月,从大一9月份入学后正式开始,但在高三暑假就有高数的衔接课。在大一入学到大三保研的三年多时间里,都有学管老师、伴学学长姐、规划老师、督学老师全程服务,“像是班主任来陪伴孩子”。
南方周末记者以学生家长身份,向某家教育机构销售顾问咨询这一产品。只聊了十多分钟,对方就抛出了一个问题:孩子以后想做什么工作?
这对高中刚毕业的学生而言,显得为时过早。但在这家机构看来,今后想从事的工作,决定了选择哪所保研院校,又决定了本科四年该做些什么。
从绩点到竞赛,再到科研,产品服务范围涵盖保研所需的方方面面。
据前述销售顾问介绍,每月月初学员团队都将开会,制定详细到以周为单位的学习计划,让学员知道什么时候去做什么事情。同时提供专业课一对一答疑和期末考试押题,机构合作导师将为学员的论文署名独立一作。竞赛方面,在“纯保姆式”的协助下,学员保底也能拿到省级竞赛三等奖。
在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18级新生迎新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李大潜曾专门谈到高中与大学的衔接问题。他表示,教师以往想得多的往往只是教学内容上的衔接,这个问题要重视,但绝不是大学新生以及大学老师要面临的最大问题。
李大潜说,从中学到大学,学习要求和学习环境都有了重大的变化,一定要要求新生将自觉地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作为开始阶段的第一要务。他特意强调,“注意,不是第二、第三,而是第一!”,力争抓住学习的主动权。
前述东南某省一高校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也不无担忧。
“陪跑保上了研究生,但最终还要靠自己去做科研,今后还要自己去工作。”在他看来,上这些培训班的副作用,是把“一个人真正独立的时间点不断地往后移”。
在教学中,该副院长的切身感受是,大学生越来越难教了,自主学习能力也比以前要弱。学生们虽然上了大学,但仿佛仍然停留在高中阶段。很多问题明明自己能解决,但总要依赖外界的帮助。
他还发现,不管学生过去是哪个专业的,转专业过来的学生整体成绩反而更好。这说明“只要学生自己想学,就总能学好”。同理,无论是高中大学衔接班还是保研陪跑班,“如果是逼学生上,再怎么扶他,也扶不上来”。
听到同学在上衔接班的消息,陈音希的父母说,“人家都学得这么有系统性,已经赢在起跑线上。”“XXX成绩比你好,比你还努力,上课一刻也不停歇。”在父母的数落声中,陈音希翻开大学教材的第一章,开始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