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当代安顿之道 往里走,安顿自己。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于8月4日在美国去世,享年95岁。6月23日,他还在直播,鼓励大家互相承担彼此的负担,共同面对困难。尽管高寿,他的离世仍让人感到突然。他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仍在传道,这种精神令人敬佩。
许倬云一生致力于历史研究,其独特的大历史观使他总能发现独特的观察点。他擅长从边缘地带切入,揭示被忽视的社会力量和文化基因。他认为文明是一个动态系统,有自我调节和修复机制。他的观察打破学科边界,体现强烈的交叉学科能力,充满悲悯与通透的文化使命感。
在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中,也能找到许倬云的影子。1982年,李银河和王小波赴美访学时,许倬云已是匹兹堡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小波常与许倬云辩论自由、历史的意义等问题。许倬云曾评价李银河是罕见的能打通西方学术与中国现实的女学者。
许倬云的思想影响了众多学者和思想家。他的著作如《万古江河》《说中国》等,系统梳理了中华文化的生成逻辑,强调“国学不只是书斋之学”,而是“生存之学”“为人之学”“社会行动之学”。他认为,“国学”的未来在于新一代人的心力与行动之中。
许倬云因先天性肌肉萎缩而手脚弯曲,但他学会了与自身局限共处。抗战时期,他作为旁观者观察难民潮,这种经历成为他“往里走”的起点。他在芝加哥大学参加民权运动时,悟到平等在于每个人心底的标尺。身体的禁锢反而打开了精神的自由,让他明白在困境中寻得温暖与力量是安顿自我的基石。
许倬云的史学研究旨在为现代人寻找安顿坐标的旅程。他关注一般人的生活与想法,认为历史的根基在于普通人如何安顿日常。他用历史知识治愈时代的迷茫与遗忘,通过对比古今,启示人们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在复杂世界中站稳脚跟。
许倬云倡导“修己以安人”,在认清自己后更好地拥抱世界。他相信中国人不是一盘散沙,个体应在群体中找到自身价值。他晚年在B站视频、纪录片中的出现,成为动荡时代的精神支柱,提醒人们不要恐慌,一切终将过去。
许倬云的“往里走”智慧不仅是一套完整的生命修行体系,也是对遗憾、独立和联结的深刻理解。他用95年的生命证明,身体的残缺可以用精神的丰盈弥补,时代的动荡可以用内心的坚定对抗。如今,这位“云的观察者”虽已远行,但他播撒的种子正在生长,帮助无数人在纷乱中找到认同与安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