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持续高温农户凌晨排队灌溉!水泵和水管在夜色中排起长队,河南农田里,60岁的张大爷与高温干旱的赛跑从凌晨三点开始。凌晨三点,河南开封杞县宗店乡的村庄还在沉睡,张大爷已带着水泵和水管出门。他用设备在机井口“占位”后回家补觉,等待轮到他浇灌那七八亩干渴的玉米地。连续一个月几乎没有降雨,一人多高的玉米叶片卷曲发黄。
在河南周口市淮阳区,种植百余亩玉米的孙先生看着自己的庄稼忧心忡忡。“一天浇一次,但地浇不透,作物长不高,结出的玉米棒也很小。”持续40多天的高温干旱已让部分作物面临减产。2025年7月,河南经历了1961年以来最炎热的夏天。全省平均气温高达30.5℃,比常年同期异常偏高3.2℃。更令人担忧的是降雨量——部分地区降雨量比常年减少90%。气象监测数据显示,目前河南全省55%的气象站点达到重度及以上干旱等级。在农业重镇驻马店、周口和漯河,大部分地区已进入最高级别的“特旱”状态。
“今年自6月18日下了一场大雨后,几乎再没见过有效降雨。”河南三门峡市渑池县57岁的李大哥说。往年玉米基本靠天吃饭,今年他却不得不每天凌晨带着设备去机井口排队。在周口这个2024年粮食产量超183亿斤的河南产粮第一大市,当地农户张先生算了一笔账:浇灌五六十亩玉米,一天只能浇三亩多地,全部浇一遍需要半个多月,仅电费就高达两千多元。
张大爷和老伴都已60多岁,女儿在郑州工作,儿子在义乌打工。尽管儿女多次劝说他们搬到城里,老两口仍坚持守着家里的七八亩地。今年耕种异常艰难,小麦灌浆期遭遇旱情,如今玉米又在最需要水分的抽穗期面临考验。为防止被玉米叶子刮伤,张大爷和老伴在40℃高温下仍需穿长袖劳作。大半天下来,衣服被汗水反复浸透。
在河南一些村庄,机井数量有限,排队等候成为农户们的日常。夏玲一家用了七天七夜才浇完十几亩地,期间全家人都住在田里没有回家。另一名村民林雪的母亲,每天凌晨三点起床去占井,只为能及时浇上水。“中午看玉米叶子,稀植的还能硬朗着,密植的早就打蔫了。”一位农业专家在地头解释,密植七千株比稀植四千五的抗旱能力少五天。今年的大旱像一面镜子,清晰映照出不同品种的抗旱能力差异。
面对严峻旱情,河南省政府紧急行动。8月初,省财政安排下达2000万元抗旱资金,并预拨中央5000万元抗旱资金和1亿元“一喷多促”专项资金,支持重点地区抗旱保秋。重灾区周口市、驻马店市分别下拨2000万元和900万元抗旱资金,用于应急打井、机井维修、调水引水和设备购置。在周口市淮阳区,当地政府自6月20日起紧急从沙颍河调配7900万立方米水源,通过河渠水网精准灌溉农田。
科技创新也在抗旱中发挥重要作用。在驻马店市上蔡县韩寨镇,不少农户采用“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田间铺设的黑色滴灌带将水分与养分精准输送到玉米根部。农技人员指导农户在上午7点至10点间使用无人机飞防,降低田间温湿度,提高玉米散粉能力。同时通过喷施叶面肥、杀菌剂等提高植株抗旱能力。
在夏邑县曹集乡,一场“党建+统战”双线联动的抗旱行动正在展开。乡党委组建了12支同心抗旱服务队和18支党员先锋队,180余名党员与统战成员结对帮扶。“统战成员与党员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是最坚实的抗旱堤坝。”曹集乡党委书记吴中原说。他们累计帮助缺劳力的农户灌溉农田680亩,甚至为独居老人铺设灌溉软管。
玉米生长周期在120天至150天之间,推迟播种导致生长期缩短,产量必将受到影响。干旱还带来额外的经济负担,许多农户不得不购买抽水机等设备,进一步压缩本就微薄的种粮收益。高温干旱也暴露了玉米品种选择的深层次问题。一些“密植小棒”品种根浅秆矮,高温下根系无法吸收深层水分,玉米棒“小得可怜”。有专家指出,审定19叶20叶的中晚熟品种中,能在10月上旬正常收获的寥寥无几,这些“又晚熟又矮秆”的品种根浅易早衰。“同叶数,株高根壮;同株高,叶少根稳。”成为农户间流传的选种经验。中国农业大学专家提倡种植“高而不倒,根扎得深”的品种,认为植株高、冠层好能“向天空要产量”,也能“向土里要肥水”。
专业浇地人成为农村抗旱的重要力量。随着年轻一代涌向城市,这些有十多年经验的专业人员使用先进喷枪设备,一天能浇七八亩地,比传统方式更高效节水。在老龄化严重的农村,他们成为保障粮食生产的特殊队伍。河南地处东亚季风边缘地带,受季风和高压系统影响显著。专家指出,一旦季风偏弱或高压停留,极易引发干旱。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干旱和洪涝等灾害更加频繁。
农业现代化成为必然选择。除了加强抗旱措施,提高灌溉效率、减少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是根本出路。这需要持续投入农业基础设施,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培育抗旱品种。在安阳市滑县高平镇的蔬菜基地,农户们通过梯次种植、搭盖遮阳网应对高温。一位种植户介绍,他们在2月、5月、7月分批种植辣椒,保障市场持续供应。采用降温剂和遮阳网,确保辣椒的品质和产量。郑州中牟县的农产品物流城,运输货车被包裹得严严实实。商户自建小型冷库,市场管理方提前交易时间避开高温时段,备足80万吨冷库库容,全力保证果蔬新鲜度。
夜色中,专业浇地人老王拖着百米长的水管走向下一块田地。从事这行十多年,他见证过太多干旱,但今年尤甚。“一天能浇七八亩,主家会帮着看设备。”他抹去额头的汗水,夜色中,田边的抽水机发出低沉的轰鸣,水流顺着管道奔向干渴的玉米地。沙颍河的水流经新开挖的沟渠,浸润着周口淮阳区刘桥村的3000多亩秋粮;驻马店的滴灌带在玉米根部渗出细流;夏邑县的党员帮工队正为独居老人铺设最后一段灌溉软管。这场抗旱战役的汗水,浸透在中原大地的每一寸土壤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