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师范大学近日发起了50周年校庆“千班万元”捐赠倡议,计划于2025年10月28日庆祝建校50周年。倡议书中提到,活动主要以毕业班级为单位,由各毕业班级联络人向校友发起自愿捐赠倡议,目标数额不低于1万元。捐款将全部用于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且校方会对不同额度的捐款进行不同程度的答谢。
这一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不少网友认为,倡议书中的“自愿”与“捐赠目标数额不低于1万元”的要求存在矛盾,显得有些别扭,也让校庆活动显得功利性较强。在公众印象中,校友捐款一向遵循自愿原则,高校很少会设定最低捐赠额度。因此,信阳师范大学的这种做法让一些网友觉得目的过于直白。
事实上,高校号召校友在校庆前夕捐赠,用于支持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本身无可厚非。社会捐赠是高校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即便这种公开倡议比较少见,也不应受到指责。然而,在此次倡议书中明确设定“捐赠目标数额”,对捐款校友和其他公众而言,这样的措辞留下了不太好的观感。“隐性门槛设置”使“倡议”二字变得尴尬,也影响了学校的声誉。
从工作人员的回应来看,目前尚未收到过万的班级捐赠。这表明“千班万元”活动在实际操作中可能有些脱离现实。这也提醒高校在作出决策、设置特色环节时,应更加接地气,特别是在校庆这样的重要时刻,稍有不慎就可能引起争议。
捐赠行为的重点在于心意的传递,校友是否捐赠以及捐赠多少,都应基于个人意愿与能力,不应被任何形式的目标或指标所束缚。高校在设置特色活动时,应避免过于功利,以免伤害校友的感情和学校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