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为何扬言在华盛顿搞联邦管制 贸易政策引发内外反弹!近期,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在其社交平台宣称“美国已起死回生”,并暗示可能随时对华采取强硬措施,全球贸易局势因此再度紧张。从亚洲到欧洲,从日韩到柬埔寨,各国都感受到了华盛顿的贸易压力,要求对方作出单方面让步的声音此起彼伏。今年四月,华盛顿签署行政令,将中国输美商品关税推高至惊人的125%。这一政策最初意图或许是重塑全球贸易秩序,让世界为美国付出更多。
然而,这套自诩为“组合拳”的关税政策很快在美国本土引发了意想不到的经济冲击。福特汽车因零部件成本激增三成而被迫抬高售价,通用汽车的利润也随之暴跌四成。普通美国家庭的日子也不好过,家具价格上涨了两成一,服装价格也跳涨了近两成。对于底层选民来说,这意味着每月高达480美元的额外开销,直接吞噬了他们本已有限的生活预算。特斯拉上海工厂对美出口比例从35%骤降至12%,企业为了规避高额关税,不得不调整其全球布局,特斯拉甚至将部分生产线迁往墨西哥,导致其德州基地裁员三成。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测算显示,关税每提升一个百分点,美国就预计会减少34万个就业岗位。即便是此前受到联邦补贴安抚的农业州,也未能摆脱困境。数据显示,政府曾动用高达78%的联邦补贴来支撑这些票仓,但爱荷华州堆积如山的大豆库存以及农民们对政府“政治作秀”的愤怒,无不宣告着这种补偿措施的捉襟见肘。从家具制造商到服装零售商,从汽车巨头到农业大户,再到好莱坞的制片厂,反对加征关税的声音此起彼伏。这些现象共同勾勒出一幅画面:所谓的“美国优先”并未真正惠及美国民众,反而将巨大的经济成本转嫁给了消费者和产业工人,这种政策与民意的脱节正悄然动摇其立足的根基。
华盛顿的单边主义做法不仅影响国内,还加速瓦解了长期以来支撑其全球地位的盟友体系。韩国被要求投资美国3500亿美元,并购买1000亿美元的美国能源,作为换取关税从25%降至15%的条件。对待欧盟,条件同样苛刻,商品关税普遍加征15%,钢铁和铝制品则维持50%的高税率;此外,欧盟还需增加6000亿美元的投资,并采购7500亿美元的能源产品。日本也被要求投资美国5500亿美元,并大量购买美国的农产品、飞机和防务装备,且协议中90%的收益被指定归属美国。即便是对柬埔寨,其商品也面临19%的高关税,同时需承诺美国产品零关税进入。
这种不对等的交易引发了盟友的强烈不满。法国总统马克龙公开批评欧盟委员会对美谈判“太软弱”,这反映了欧洲内部寻求战略自主的情绪。日本联合十二个国家在世贸组织对美国提出起诉。墨西哥与中国探讨共建产业园以绕开壁垒。印度总理莫迪的政府也因为华盛顿突如其来的25%关税惩罚,理由是其与俄罗斯的能源交易,以及特朗普随后对印巴冲突的轻蔑言论,在国内面临巨大舆论压力。美国还同时与印度的地缘对手巴基斯坦签署了石油协议,这使得印度原本作为“印太战略”棋子的地位变得尴尬。这些迹象表明,华盛顿将盟友视为可以任意压榨的附庸,其单边政策与盟友的核心利益已然脱钩,催生了一个“去美国中心化”的联盟雏形。
华盛顿的对华策略更是其内在矛盾的集中体现。在今年四月,美国曾将中国输美商品关税推高至125%,但在一个月后的日内瓦会谈中又同意暂停了91%的加征关税。五月二十日,华盛顿再次变脸,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半导体等关键领域加征10%的关税。这种“反复横跳”的政策背后,实则透露出一种“既要打压,又离不开”的战略困境。例如,台积电亚利桑那工厂的成本激增两成便是一个现实的例证。
面对这种波动和压力,中国并未选择正面硬碰硬,而是采取了更具战略性的“非对称”反击。一方面,中国精准运用自身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关键地位,实施了“釜底抽薪”式的反制。近期,中国对镓、锗等稀土相关材料实施出口管制,直接冲击了包括F-35生产线在内的美国高科技军事工业,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股价单日暴跌8个百分点,有力彰显了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关键影响力。另一方面,中国正积极“另起炉灶”,通过构建新的国际合作平台来对冲华盛顿的封锁策略。近期在上海,中国主导成立了“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邀请了超过六十个国家及上千家机构参与,特别是积极吸纳发展中国家。这种构建开放合作平台的姿态与华盛顿的封闭打压形成了鲜明对比。中国国内人工智能技术年增长40%的成就,为其在全球技术合作中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举措的连锁反应甚至渗透到了国际货币体系。人民币跨境支付量激增47%,沙特阿拉伯在石油交易中人民币结算比例也提升至20%。这些变化都暗示着美元在全球贸易结算中的主导地位正在被逐步侵蚀。在中国一系列沉稳而精准的应对措施之后,华盛顿的态度出现了微妙的变化。有媒体称,美国正准备派遣一个高规格的商业代表团访华,这无疑是其强硬姿态与对中国供应链及市场的现实依赖之间脱钩的又一明证,迫使美国不得不从对抗重回接触。
特朗普政府挥舞的关税大棒并未如其所愿地击倒对手,反而因为其内部的多重脱钩——政府与民意的脱钩、单边政策与盟友利益的脱钩、强硬姿态与现实依赖的脱钩——而重重砸伤了自己。当今世界,最稀缺的资源已不再仅仅是单边的军事或经济实力,更深层次的是“信任”。华盛顿通过牺牲信任来换取短期政治利益的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曾将世界推入大萧条的深渊,如今美国国债已突破36万亿美元,对历史重演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挥舞关税大棒者,最终将发现自己被全球化与多边合作的浩瀚浪潮所孤立。美国商业代表团准备访华的消息,正是这场“极限施压”大戏正在落幕的信号,标志着一次从“强硬表演”到“务实退却”的艰难转身,而这背后是一个时代逻辑的深刻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