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发帖指出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中两处表述存在问题,引发广泛关注。该网友认为,录取通知书中的“我校决定录取你入xx学院(系)专业学习”一句存在句式杂糅问题,“决定”、“录取”、“入”、“学习”多个动词叠加,且“录取”不可接兼语结构,建议修改为“我校决定录取你为xx学院(系)专业学生”。
另外,通知书中“请你准时于二〇二五年八月十八日凭本通知书到校报到”一句也存在问题。一是“准时”作为状语应置于谓语“到校报到”前,而非时间状语前;二是“准时”通常对应具体时间点,而“八月十八日”是一天的时间范围,建议将“准时”改为“按时”,调整为“请你于二〇二五年八月十八日凭本通知书按时到校报到”。
通知书被揪出语病,看似小事,实则反映出社会对文化仪式感的极致追求。针对网友质疑,北京大学工作人员回应称,感谢网友提出的建议,会及时向学校招生办反映相关情况,并研究如何改进。
咬文嚼字不仅是对文化的敬畏,也是对文字尊严的维护。历史上,许多著名学者都曾亲自把关录取通知书的文字。此次北大录取通知书被网友当作“病句修改题”围观,本质上是对文化标杆的期许。华中师大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指出,虽然这些语病不算严重,但不够简洁,这恰恰点破了要害:官方文书可以不是文学佳作,但绝不能成为语病教案。录取通知书作为人生重要节点的仪式性文本,其文字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年轻人对文字的较真,执着于“按时”与“准时”的区别,反映出他们拒绝被模糊语言误导的态度。“按时”意味着责任,“准时”暗含规则。这种态度值得肯定,校方对此表现出的开放和谦抑姿态,也是互联网思维对传统教育机构的一种积极影响。名校的庄严,始于对每个标点、每个字词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