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上说着躺平,但今年以来“90后开始偷偷‘囤’钱买养老保险”、“‘养老储蓄’关键词搜索量暴涨3倍”等现象表明,年轻人越来越重视养老规划。当下的年轻人早已摆脱了“月光族”的刻板印象,越来越多的人在攒下人生第一笔积蓄后,将目光投向更远的未来,“35岁考虑养老规划”也逐渐成为职场新共识。养老这个曾经专属于中老年的话题,正在被年轻群体们列入规划清单。
坐标北京。刚入职三年的“95后”学霸李先生已经攒下了人生的第一个100万元。他本科就读于电信工程专业,研究生阶段专注AI方向研究,毕业不久便加入了一家互联网大厂,赶上了AI行业发展的风口,积累了毕业后的“第一桶金”。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这笔钱要不要用来投资?还是凑一凑房子首付?或者该提前考虑养老?在“先活好今天”与“要安稳明天”之间,像他这样的年轻人总在犹豫。
深圳科技园。在这里上班的林小姐刚满30岁,她自诩“以前月底必吃土”,现在居然能存钱,原因在于她的“撒手锏三件套”:每月定投1000元到个人养老金账户;每年5000元入手商业养老保险,明算账发现60岁后每月多领2000元;每月500元基金定投,跑赢通胀就行。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不久前发布的《中国养老财富储备调查报告(2024)》显示,60.3%的受访者期待的着手养老储备规划“理想年龄”集中在31-45岁区间。其中,29岁以下受访者中认为应在35岁之前开始储备的比例较2022年上升了6.7个百分点。
平安人寿深圳分公司保险代理人欧阳湘宁表示,养老规划是刚需,宜早不宜迟,这关系到老年生活的品质与尊严。对40岁以下甚至35岁以下的人来说,有20多年的时间规划养老,时间比较从容。户头如果有存款,可以优先规划养老;对40多岁尤其是50岁以上的人来说,应当将存款主要用于规划养老,因为临近退休,时间较为紧迫。
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朱俊生认为,美国的家庭户主在40岁之前,储蓄的首要原因是买房子、子女教育等目的;但是40岁之后,他们的家庭储蓄的首要原因就是养老。
面对专家大佬们的“呐喊”,是时候该明算账了。以北京为例,根据2024年北京养老行业协会发布的《北京市养老机构行业发展报告》,北京市养老机构的月平均总费用为6611元,包括床位费、护理费与膳食费。如果选择入住此类机构,每年支出就接近8万元。以此测算,从60岁退休后开始养老,按照平均寿命82岁计算,不考虑通胀,仅养老机构支出一项就需超过170万元,且不包括可能发生的重大疾病、长期照护等不可控成本,以及旅游、购物等额外支出。
当前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主要有三大支柱:第一支柱为政府主导的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支柱为单位主导的补充养老保险,第三支柱为个人主导的储蓄性与商业养老保险。通俗来说,个人养老金就是个人自愿在特定账户存一笔钱,可以自主选择购买符合规定的储蓄存款、理财产品、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金融产品,还能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目前每年缴费上限为12000元。
对于年轻人来说,时间才是关键“变量”。对于拥有百万资产级别的“中坚群体”,时间成为最大“复利”,也是未雨绸缪的最大底气。业内人士表示,对于35岁的人来说,拥有100万现金是一个很好的起点,可以开始系统性地规划养老。虽然35岁距离退休还有较长时间,但越早规划,复利效应越强,未来养老资金的压力也会越小。
中国平安的财富分析师认为,如果有20年时间来做产品规划,时间比较从容。以养老年金险为例,其收益以复利计算,时间越长收益差距越大;年金险的 “终身领取” 特性,天然对冲长寿带来的 “资金耗尽风险”。
作为养老“先行者”,中国平安近年来代表支付方、整合供应方,提供性价比佳的医疗养老服务,打造专业的家庭医生与养老管家,构建一站式养老生态。
那么,眼下如何找到“既要稳收益,又能抗周期”的年轻人“养老方程式”?《中国养老财富储备调查报告(2024)》的数据表明,越来越多的“Z世代”开始将养老规划前置,并将目光投向个人养老金、企业年金,养老储蓄+理财,甚至主动解锁“保险+养老社区”一站式服务,试图在资金安全与品质生活之间寻找突破口。
利好信号不断。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银行业保险业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支持银行保险机构开发适应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新产品和专属产品,逐步构建起具有不同形态、期限、风险特征的产品体系。面对政策加持,养老金融产品的“货柜”愈发丰富,市场选择更加多样化。
除了个人养老金账户,商业养老保险成为热门选择。与市场化的公募基金或理财产品相比,商业养老保险具备“保障+养老”双重功能,更适合有长期养老目标的个人。据不完全统计,近30款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产品中,2024年结算利率集中在2%—4.12%,七成以上产品的结算利率在3%及以上。
另一个近年来吃香的品类是分红型终身寿险,在养老规划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类产品具备复利增长、保本锁利、身故保障、资金传承等特性,长期持有下资金逐年增长,未来可通过减保、保单贷款等方式灵活提取,用作退休金或重大支出备用金。
养老目标基金也迅速走红。业内专家指出,养老目标基金具备明显的生命周期特点,能够根据投资者的年龄和退休规划灵活调整资产配置,逐渐成为年轻群体进行养老投资的首选。
面对这个群体,信银理财曾抛出“解决方案”,比如为“Z世代”和投资认知程度较高的客户,提供了目标日期型、目标风险型产品,他们可以结合自己的风险偏好和投资判断选择合适的产品。
讨论养老是焦虑还是清醒的问题已不再存疑。科学养老并没有“最优解”,无论是早早铺路,还是先取得财富积累再回头布局,都只是不同的路径选择,各有合理性。“活好今天”与“安稳明天”并非完全对立,与其陷入“现在花还是以后存”的二选一,不如在能力范围内,边过好当下的生活,边为未来铺垫一点安全感。监管部门和财富机构也在努力证明,他们依然是年轻人“养老规划局”里的重要“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