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骚扰的定义往往因人而异,但通常指男性故意多次接触女性身体,尤其是敏感部位,并且这些行为超出正常行为准则。
8月5日,在景德镇一家理发店发生了一起顾客与商家之间的纠纷。一名来自上海的女游客在店内剪发后,回到酒店与家人交流时,被家人告知她可能遭遇了性骚扰。于是,她报警并要求商家道歉和赔偿。
据视频显示,这名身穿黑衣、戴眼镜的女游客在前天晚上6点左右到店里剪头发。洗头时由一名17岁的年轻小伙服务,按照常规流程给她的颈部夹上吸水毛巾。过程中,小伙的手指背部无意间接触到了她的脖子附近皮肤几秒到十几秒。当时,女游客并未觉得不妥。
回到酒店后,家人告诉她这属于性骚扰。随后,女游客打电话给理发店店长,要求道歉和赔偿。当晚,店长在电话中多次道歉,但拒绝赔偿。第二天,女游客报警并再次来到理发店要求道歉和赔偿。
由于店内除了洗头区域没有监控,女游客的指控无法得到证实,双方陷入僵持。店长当着警察的面示范了洗头过程,但女游客仍坚持认为自己被性骚扰。过程中,她的声音非常大,店员多次提醒她降低音量。
女游客表示不需要巨额赔偿,只希望得到道歉和一些补偿。店长则认为洗头过程中难免有接触,赔偿诉求不合理,并且相信自己的员工不会性骚扰顾客。听到店长的理由,女游客情绪激动,指责店子会倒闭,并称景德镇的人没有素质。她还提到自己在桂林旅游时遇到类似情况,暗示警察处理不当。
女游客还声称自己是看了某音上的差评才来店里的,对此有人质疑为何她会选择评论差的店消费。如果这种误触被定义为性骚扰并要求赔偿,可能会导致许多理发店安排女店员接待客人。
店长随后发布了一段视频,详细描述了事件经过,并表示帮助女游客洗头的店员是一位内向的农村孩子,他相信这位店员不会刻意性骚扰顾客。他认为店主不应为此理赔。
个人认为,这种情况不应被定义为性骚扰,尤其是女游客自己最初并没有察觉,反而是家人认定的。无证据的指控并不意味着合法维权,反而可能导致无辜者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