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尽管立秋已至,但暑热仍未消退,人们常说的“秋老虎”仍在发威。此时正值阴阳转换、冷热交替之际,稍不注意就容易患上呼吸道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因此关注身体健康成为养生爱好者的重要话题。
立秋后的饮食保健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避免食用生冷海鲜。立秋时节的海鲜虽鲜美,但由于气温仍然偏高,细菌繁殖活跃,生食风险较大。特别是贝类海鲜,需要充分加热烹制。宁波曾有一名男子因食用生腌海鲜而感染戊肝病毒,治疗40多天才康复。未经妥善处理的生冷食物容易携带农药、化学肥料、细菌、病毒等残留物,过度摄取会损害脾胃功能,引起腹泻、腹痛等症状。
其次,不宜多吃寒凉瓜果。民间有“秋瓜坏肚”的说法,指的是立秋后不宜多食瓜类水果。虽然很多人习惯食用冰镇瓜果来消暑,但此时人体阳气开始收敛,脾胃功能渐弱,过多食用寒凉瓜果容易损伤脾胃。西瓜、甜瓜等性质寒凉的瓜类应少吃,尤其是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冰镇瓜果更应避免直接食用。
再次,减少辛辣燥热食物的摄入。立秋后天气逐渐干燥,食用过多辛辣燥热的食物容易助长体内燥火,出现口干舌燥、咽喉肿痛、皮肤干燥等症状。辣椒、花椒、胡椒、芥末等辛辣调料要少用,火锅、麻辣烫等重口味食物也应适当控制。秋天保持充足合理的饮水对健康至关重要,每天至少喝7-8杯水,养成定时喝水的习惯,不要等到口渴才喝。白开水是最佳选择,也可以考虑淡茶水、柠檬水、薄荷水、梨水等。
最后,避免食用肥腻厚味的食物。传统上认为立秋贴秋膘可以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为即将到来的寒冬储存能量。然而,一味补充高脂肪食物可能会给身体带来意想不到的伤害。超重肥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慢性基础病人群尤其要谨慎“贴秋膘”。西安一名45岁的刘先生因连续吃火锅、烤肉、海鲜等丰富菜肴而患上急性胰腺炎。科学的“贴秋膘”应以“清补”为原则,选择温和滋润的食材,如鱼肉、鸡蛋、山药、糯米、芝麻、莲子、核桃等,并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杂粮谷类。
除了饮食保健,立秋后还应注意防蚊。有些人认为立秋后蚊子会减少,实际上蚊子在适宜的温度下活动更加频繁。立秋后的蚊虫往往叮人更狠、吸血次数更多,因此户外活动时应穿浅色长袖衣裤,涂抹驱蚊剂,避免在黄昏、清晨等蚊虫出没高峰期进入草丛、湿地。室内要安装纱窗纱门,或使用蚊帐,定期清除积水容器,阻断蚊虫产卵滋生。
此外,国家卫生健康委针对夏秋换季时的一些养生健康说法进行了澄清。输液并不能疏通血管内的动脉硬化斑块,盲目输液反而可能加重心脏或肾脏负担;季节转换时血压波动明显,高血压患者需坚持规律用药和监测血压情况,切勿擅自停药或调整剂量;喝红酒或醋软化血管的说法没有科学依据,过量饮用反而会伤身。保护血管需注意合理膳食、适当运动、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科学控制血压、血脂和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