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女律师的遭遇引发了公众对体检行业的质疑。她在爱康国宾连续体检十年,报告从未提示肾癌风险,确诊时却已是晚期。她控诉“假体检”的帖子还未发酵完,爱康国宾就将她告上法庭,理由是“散布不实信息”。这场患者与巨头的对决,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张女士每年按时体检,每次拿到“未见异常”的报告都感到安心。然而十年后,医生告诉她:“癌症晚期,早该三年前就干预。”作为律师,她保留了十年来在爱康国宾的体检单据、确诊后的病理报告以及专家出具的“早期病灶本可检出”的鉴定意见。这些证据如今成了法庭上的攻防工具。
她的遭遇戳中了公众最敏感的神经:体检到底能不能防癌?爱康国宾高管在发布会上表示“别指望几百块查出所有病”,这似乎揭示了行业潜规则——低价体检套餐更像是“健康安慰剂”,而非疾病筛查利器。
双方的声明内容截然不同。女律师认为体检机构漏诊误诊,耽误了黄金治疗期;而爱康国宾则声称检查项目本就不包含早期肾癌精准筛查,不存在技术瑕疵。矛盾焦点在于常规体检的责任边界。例如,肾脏超声能否发现早期肿瘤?爱康称“超声对小于2厘米的肿瘤检出率有限”,但医学专家指出“经验丰富的医师配合高清设备,1厘米病灶也能识别”。
爱康一边强调“未造假”,一边又起诉女律师“夸大事实”。这种“法律反击”被网友解读为“用诉讼震慑维权者”。
这场官司的关键在于三个问题:体检项目是否承诺癌症筛查?操作流程是否符合规范?损害结果是否直接关联?爱康在声明中特意强调“已获法院立案”,暗示他们手握有利证据,但具体是什么尚未公开。
爱康的危机公关堪称教科书级:先召开媒体会否认三连(漏诊、误诊、假体检),再高调起诉塑造“受害者”形象。但网友发现,他们始终回避核心问题:低价体检是否给了用户虚假安全感?
即便胜诉,金钱赔偿也换不回健康。张女士的真正诉求或许是推动行业明确体检项目的局限性——就像香烟盒上印“吸烟有害健康”,体检报告或许也该标注“本套餐不能排除所有癌症风险”。当体检变成“免责声明”竞赛,我们手中的报告单不过是张昂贵的心理创可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