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回应通报表扬加班员工 职场PUA的真相。近日,一则新闻引发广泛关注。上海某电商公司通报表扬员工7月加班近160小时,平均下班时间超过23点。这份“荣耀榜”上的员工因“无私奉献”被树立为榜样,但网友却直呼“这是用命换表扬”。公司回应称“不强制加班”,然而超长加班时长的数字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职场真相?
通报表扬信中提到,员工最高加班159.96小时,日均超过5小时,下班时间逼近凌晨。这份榜单看似表彰“敬业”,实则暴露了畸形的职场逻辑:将超负荷劳动包装成“荣誉”,用“榜样”名义道德绑架全体员工。当企业用“高度责任感”掩盖管理低效,用“无私奉献”替代合法报酬,所谓的“表扬”已异化为对劳动者的精神压迫。公司声称“不强制加班”,但运营岗“比其他岗位更忙”的模糊解释,暗示了岗位设置与任务分配的不合理。员工要么“自愿”透支健康,要么面临绩效考核的压力,这实际上是一种隐性强制。
根据劳动法规定,月加班不得超过36小时,而榜单上的加班时长超标4倍。企业以“申请加班才有加班费”为由,将超长劳动美化为“员工自愿”,实则钻法律空子。司法早有判例证明“主动加班无补偿”的说辞无效。长期熬夜加班会大幅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猝死几率。当企业将“爱岗敬业”等同于“拼命熬夜”,员工的生命权却被轻飘飘地置于绩效之后。
这类“加班表扬”本质上是职场PUA的典型套路。首先,用“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给加班戴上光环,让员工不敢拒绝,甚至产生“不加班就是不负责任”的自我怀疑。其次,树立“榜样”引发攀比,同事间暗中较劲,生怕被视为“不努力”,最终全员陷入无效内卷。最后,在就业市场寒冬下,劳动者怕丢掉饭碗,只能吞咽无偿加班的苦果。某前员工透露“回家也要加班”,正是这种无处遁逃的职场囚笼的真实写照。
要终结这种畸形文化,需要多方合力。对企业而言,优化管理效率比堆砌人力更重要。合理分配任务、改进流程、减少无效会议,远比用加班时长衡量价值更明智。对劳动者而言,维权意识不可缺。保留加班证据,必要时向劳动监察部门举报,别让“榜样陷阱”吞噬健康与权益。
真正的“奋斗”不是以命换钱,而是高效创造价值;真正的“企业文化”不是鼓吹加班,而是尊重劳动者的生命权。加班通报表扬的闹剧撕开了职场压榨的遮羞布。企业若总想用道德口号掩盖管理无能,用“榜样”替代合法报酬,终将失去员工的信任与创造力。劳动者也不必为这种“带血”的表扬买单——你的健康比任何“荣誉”都珍贵,你的权益更不该被“无私奉献”的道德枷锁绑架。唯有法律长鸣、企业自省、劳动者勇敢说“不”,才能终结这场荒诞的“加班崇拜”,让职场回归效率与人性平衡的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