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不冷,就看末伏”,今年冬天冷到哭? 末伏热得跳,冬天暖悠悠。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明天8月9日就进入末伏了。每到这个时候,人们总会思考今年冬天到底冷不冷。老话说“冬天冷不冷,末伏早看天”,末伏的天气和冬天的冷暖真的有这么紧密的联系吗?让我们看看老祖宗留下的谚语怎么说。
末伏是三伏天的最后一伏,位于立秋之后,通常持续10天。虽然已经立秋,但末伏依然炎热,“秋后一伏,热死老牛”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不过,立秋后早晚已能感受到丝丝凉意,仿佛秋天在悄悄来临。过去,人们根据末伏的天气安排农事活动和生活起居,比如“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芥菜”或“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吃鸡蛋饼”。实际上到了末伏,农民非常忙碌,对天气也很关注。
民间有一句俗语:“末伏热得跳,百日不见霜”,意思是如果末伏热得人都要跳起来,之后很长时间都不会下霜,甚至长达三个月,这意味着冬季来得晚,可能是个暖冬。还有一句类似的谚语是“末伏热不透,冬天暖烘烘”,意思是如果末伏不够热,冬天就不会太冷。这些谚语认为夏天的热量没有充分释放,冬天就会暖和一些。有些年份末伏早早凉快下来,当年冬天确实不太冷,下雪也比往年少。
另外还有谚语“末伏多雨水,冬天雨雪少”,将末伏和冬天的降水联系起来。如果末伏雨水频繁,冬天往往雨雪少,气温偏高。相反,“末伏雨水少,冬天雨雪多”,末伏干旱少雨,冬天可能大雪纷飞,寒冷异常。这背后的原理可能与大气环流有关。末伏雨水多说明暖湿气流活跃,水汽在这个时候消耗了,到了冬天水汽条件不足,难以形成雨雪,天气就会偏暖。反之,末伏干燥,大气环流可能在之后发生变化,让冬天的水汽增多,变得寒冷。
还有一句谚语“末伏凉飕飕,立冬三层被”,意思是如果末伏就已经凉意袭人,那么立冬时就需要盖上厚厚的被子抵御严寒。这预示着冬季冷得早且非常寒冷。当末伏气温较低,说明冷空气提前发力,随着季节推进,冬天自然会更冷。有些山区末伏时早晚已经很凉爽,甚至需要穿长袖外套,到了冬天则是寒风刺骨,早早就要烧起暖气,裹上厚厚的棉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