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于7日起征收所谓“对等关税”,首日即引发不少争议,其中美日之间的纷争尤为引人注目。日本方面表示,特朗普将修正这一“极其遗憾的课税错误”。美日争议的核心在于所谓的叠加关税处理。此前,经过多轮谈判,双方最终敲定了15%的“对等关税”框架协议。日本认为,输美商品和欧盟一样享有叠加豁免,即原先税率不满15%的商品调整至15%,而原本税率超过15%的商品则维持原税率不变。然而,美方在实际执行中却是在原有税率基础上一律加征15%。以牛肉为例,日本输美牛肉的原本关税为26.4%,叠加后高达41.4%。日本对此无法接受,经济大臣赤泽亮正与美国财长贝森特、商务部长卢特尼克进行了紧急会商,并声称美方将在恰当时候修正总统令。
然而,常识能否制约美国总统?日本首相石破茂在接受众院预算委员会听证时曾表示,谈判对象不是普通人。共同社特别标注了“美国总统特朗普”。日美之间没有明确的协议文本记录,但与日本“对等关税”税率相同的欧盟却在协议中确认了叠加关税豁免。自民党众议员河野太郎罕见地批评说,华盛顿用关税机枪扫射盟国伙伴。此外,日本承诺的5500亿美元对美投资如何落地也是一笔糊涂账。特朗普声称九成投资收益归美国,这让赤泽亮正不得不解释,这5500亿美元多数是信贷,且资金运用要看项目是否有利日本。
实际上,特朗普的“关税棒法”展现了高度不确定性。英国《金融时报》披露,特朗普在签署对等关税总统令前一天召集财长贝森特、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及贸易代表格里尔开会,直到那时,谈判团队也不确定他会放过哪些国家。此外,特朗普个人深度介入谈判,增加了不确定性。例如,每次商务部长带着印度的关税动议进白宫,特朗普都要求更高报价。印度和巴西成为最大的苦主,两国领导人甚至通电话讨论应对策略。
特朗普还把越来越多的政治议程卷入关税谈判,将其作为对外政策干预工具。例如,对巴西加征40%关税是为了救出面临政变指控的前总统博索纳罗;对印度则是为了干预其从俄罗斯采购原油。这些举动让许多国家感到不满,巴西总统卢拉甚至称这是“不可接受的勒索”。
当前,特朗普一心考虑的是与俄罗斯总统普京的会晤。白宫可能假装忘记了对俄最后通牒,特朗普几度改口,强调与普京会面前俄乌元首必须先会面,甚至提出美俄乌三方峰会。然而,面对记者追问,他宣布“不设任何前提条件”与普京会晤。一旦“特普会”举行,特朗普将再次受到全球媒体关注,甚至有柬埔寨首相正式提名他竞选诺贝尔和平奖。
在这种背景下,遭遇次级关税打击的印度和日本感到非常不满。日本议员河野太郎提议联合其他国家召开国际会议,共同应对特朗普的“对等关税”。然而,这样的国际会议能否成功召开,以及日本是否有勇气牵头,都是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