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19日,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北京经开区举行,天工机器人率先冲线夺冠。本月14日至17日,全球首个以人形机器人为参赛主体的大型综合赛事——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将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举行。100余支中外战队将在26项场景对战中展示从街舞、武术到工厂搬运、酒店服务的多维能力。在这两场赛事之间,一场全球具身智能领域的大会——世界机器人大会将在北京亦庄开幕。
相比去年“具身智能”初露头角,今年热度显著上升。仅2025年前七个月,国内具身智能相关融资事件已达141起,融资总额突破230亿元,超过2024全年。银河通用、星海图、云深处、星动纪元四家公司占据第三季度已披露融资额的八成以上,而美团、CATL、北京机器人基金等产业资本正在取代纯财务VC,成为注资主力。赛道受关注程度剧增,资本对“交付能力”和“场景落地”的考量也在前置。但比资本更激烈的,是版图争夺的提前爆发,产业风向悄然转向。
车企、AI公司、系统平台巨头正在全面入场。他们带着整车级制造能力、大模型级算力资源以及全链路生态整合力,直指原有玩家的技术护城河。世界机器人大会前夜,问题变得异常清晰:这一届会不会是机器人产业的真正分水岭?巨头下场成为新的核心变量。
基于高度契合的技术基础与产业协同路径,车企入局尤为值得关注。人形机器人与智能汽车在感知、决策、执行等模块高度重合,车企在传感器、芯片、电池与自动驾驶算法上的深厚积累几乎可以平移至机器人领域,为其带来极大的开发加速度。更重要的是,车企早已构建起成熟的供应链与制造体系,从产品设计、零部件整合,到产线调试与质量控制,拥有天然的量产优势,能将机器人从原型阶段迅速推向规模交付。
以特斯拉为例,其规划Optimus人形机器人时就以工厂制造能力为底盘,计划2025年小规模下线,2026年起按10倍速扩产。在中国,小鹏的Iron人形机器人则由自研芯片与端到端大模型驱动,先投产线再入家庭,勾勒出“从车间到客厅”的全闭环逻辑。广汽推出第三代人形机器人,长城战略投资宇树科技布局四足领域;小米也在双线推进,一边在自家产线测试CyberOne,另一边借助其在汽车链和AIoT领域的优势拓展服务机器人场景。可以说,车企造机器人的风潮已掀起。据统计,全球已有近20家车企宣布进军人形机器人领域。他们带着资金、技术和工程师红利而来,以“技术复用 + 供应链协同 + 场景自营”的组合拳,向机器人行业注入一股真正意义上的“工业级加速度”。
AI大模型巨头的入场,则有望从“智能”层面重塑机器人赛道的门槛。当前大多数机器人仍困于“低智能”“弱泛化”的桎梏,依赖预设任务,难以在复杂环境中灵活应对。掌握大模型训练能力的AI公司正加速将其算法体系迁移到机器人之上,试图打通感知、语言与运动控制的全链路智能。大型科技公司如OpenAI、谷歌、微软以及国内的百度、腾讯等手握海量算力和算法人才,已经开始将通用AI模型迁移到机器人领域。例如OpenAI投资的Figure公司开发出Helix大模型,试图统一处理机器人感知、语言和运动控制,攻克复杂环境下的适应性难题。国内初创如智元机器人也推出了通用具身大模型GO-1,并开源了其人形机器人底座平台,主打“让大模型成为机器人的大脑”。奇瑞汽车与AI公司艾魔嘎合作的人形机器人Mornine内嵌了大语言模型,具备自然语言对话能力,作为4S店的导购员与顾客交流。可以预见,大模型所带来的感知泛化、自主决策与人机对话能力将使机器人从“机械执行者”向“语义理解者”“智能体”转变,在非结构化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将实现跨越式升级。
此外,AI公司所具备的数据与云服务能力也为机器人系统提供了另一层“远程智能”:通过云端大脑支持、模型在线更新、多机数据联训等机制,实现智能的持续进化与统一调度。这一生态级能力正是传统机器人企业所缺乏的。一旦这些AI巨头以平台化方式切入,不论是推出软硬一体的整机产品还是构建操作系统层的智能平台,都有可能快速建立新的行业标准。微软、谷歌、英伟达等被称为“机器人赛道的大模型赋能者”的科技公司已纷纷通过投资、开源、合作等方式深度布局具身智能生态。
另一个连锁效应是产业协同与应用场景拓展。相较以往聚焦单点突破的创业公司,车企与科技巨头天然拥有丰富的产业资源与纵深场景。他们不只是“造机器人”,而是“用机器人”——把产品先部署到自己的工厂、仓储、门店体系中,在真实业务中验证与打磨,然后再逐步推向合作伙伴和产业链上下游,推动形成正向循环的落地飞轮。例如宝马、蔚来已在产线上引入人形机器人进行搬运、质检等作业测试,不再只是“秀场原型”,而是实打实的“产线员工”。科技公司同样在加速将机器人嵌入其原有生态版图中。百度凭借Apollo自动驾驶与飞桨深度学习平台已具备打造机器人操作系统的全栈基础;阿里则有平头哥芯片、大模型算力和菜鸟物流场景三位一体的资源聚合能力,可望孵化软硬一体的机器人解决方案。在这种模式下,机器人被视作“生态延展”的节点而非独立产品线,从而借力生态协同迅速实现规模化。这正是许多初创公司难以匹敌的地方——他们通常只能从“零到一”苦战技术与制造,而巨头可以直接从“十到百”起跳,以系统化的资源整合能力打穿多条价值链。
淘汰赛已启,决定胜负的是交付闭环。巨头入场是否会彻底改写现有格局?答案可能是不可避免的。一方面,巨头带来的确实是降维打击。他们手握资金、技术、场景、人才,一旦下场就可能迅速拉高行业门槛,将一批缺乏护城河的中小企业挤出赛道;但另一方面,他们也在“照亮赛道”。巨头的高调进入是对机器人商业价值的再确认,也为初创企业打开了资本与合作通道。事实上,越来越多车企选择“投资代替自研”的协作型路径。例如上汽、北汽通过战略投资智元机器人、逐际动力等新锐团队迅速切入具身智能布局。这种“大厂+创企”组合模式或将成为行业共识:巨头负责供血,小厂负责造脑,共同提升产品交付闭环的打通能力。归根结底,决定企业生死的不再是概念、流量或曝光度,而是交付力。能否将一台机器人真正规模化、稳定地交付到用户手中并持续产生价值,将成为摆在所有玩家面前的生死考题。这不仅关乎研发与成本控制,更是一场涉及制造、供应链、项目管理、服务体系与商业落地的系统能力竞争。样机时代可以讲故事,交付时代只能讲实力。进入2025年,资本不再为原型买单,市场也不再为未来投票。那些只会亮肌肉、堆参数却无法兑现产品价值的公司正在被清除出局。随着巨头推动交付标准的跃升,“更快交付、更低成本、更高可靠”的能力将成为新一轮牌桌上的入场券。洗牌已启,真正的产业格局就在这一轮大考中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