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所有输美半导体与芯片征收100%关税,除非企业愿意在美国投资设厂,否则无法豁免。旅美教授翁履中警告,尽管台积电已在亚利桑那州建厂,看似短期内无虞,但对仍依赖台湾本地生产的中小企业来说,这是一场高强度的压力测试。他认为所谓的“关税豁免”只是政策诱饵,表面让利实则强化供应链对美国的依赖,长期可能导致台湾产业结构外移和空洞化危机。
特朗普政府针对进口芯片实施高额关税,并提供在美设厂企业免税条件。虽然台积电目前通过在美投资暂时获得喘息机会,但这不是长久之计。美方最终目标是使整个芯片产业链回到美国本土,这种政策设计旨在迫使供应链向美国倾斜,逐步削弱台湾在全球芯片生产中的地位。
根据AMD总裁苏姿丰的说法,台积电台湾厂的制造成本比美国便宜5%至20%,即使计入运输与时程延误,仍具竞争力。然而,翁履中质疑,若未来美国修法限定只有美国本土制造的芯片才能享有免税与政府采购资格,那么即便质量再好、成本再低,台湾制造的芯片也可能被排除在市场之外,最终被边缘化。
更大的压力来自产业链结构变动。台积电在台湾所依赖的高附加价值客户,如Apple、NVIDIA、AMD等美商巨头,若因特朗普政策诱导转向美国设厂,将导致台湾本地高阶产能利用率下滑,长期可能引发人才流失、研发外流与资源错配等问题。届时,即便台湾有晶圆厂、技术及供应链,却可能失去核心客户与国际竞争力。
更棘手的是,即便目前仍处过渡阶段,台积电内部也可能陷入内斗式价格战。当自家海外生产的芯片比美国厂还便宜时,若缺乏政府采购保证或补贴支撑,企业在资源配置上将面临两难,反而造成整体营运效率下滑,进一步冲击台湾基地的投资回报。
台湾制芯片若短期具有价格优势,将迫使这些企业加速向美国政府施压,要求进一步封锁外来产品,最终导致整体供应链完全美国化。对台湾而言,这不仅是贸易问题,而是一场战略位移的开始。
这场芯片博弈背后的关键不在于眼前的免税优惠,而是台湾是否能在全球建立多元市场与自主技术优势。翁履中反问道:“若哪天美国改口说,免税只针对美制芯片,台湾还剩下什么?”他认为真正安全的企业不仅是在美国设厂,更重要的是能主导设计端、掌握议价权,这才是长久之道。
翁履中强调,护台神山不是不能保护台湾,而是没人能保证它永远留在台湾。如果台湾无法稳住研发与人才重心,当美国市场设下重重条件、要求雇用美籍工程师,势必造成本地产业虚化。特朗普的新政策已将这些问题全面摊开,台湾还有多少时间可以犹豫与内耗?这场供应链的战争,现在才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