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项关系千家万户的重大政策《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公布实施。根据该方案,从2025年1月1日起,无论一孩、二孩、三孩,每年均可领取3600元补贴,直至年满3周岁。这项全国性的重要民生政策旨在缓解家庭养育压力。
《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于2025年7月28日正式发布。补贴对象为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3周岁以下婴幼儿,至其年满3周岁。育儿补贴按年发放,每孩每年3600元。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大范围、普惠式、直接性向群众发放的民生保障现金补贴,是一项惠民利民的重大举措。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教授宋健表示,这次育儿补贴制度是长期性、稳定性和国家权威性的制度性安排,相当于国家对生育的承诺。通过多主体共担机制的建立,体现了国家对生育问题的重视。
育儿补贴制度涉及千家万户,发布后引发广泛关注。刚刚生产的宋女士和她先生认为,这笔补贴可以用于孩子的奶粉钱、尿不湿等开销,增加了他们养育孩子的信心。
按照《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2022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符合条件的婴幼儿都可以领取育儿补贴。这部分婴幼儿按应补贴月数折算计发补贴,发放到年满3周岁。补贴不分城乡、民族、区域,也不分一孩、二孩或三孩,实现全面覆盖,确保符合条件的婴幼儿平等享受补贴待遇。
现阶段,国家育儿补贴的基础标准为每孩每年3600元,至其年满3周岁。这一标准旨在起到兜底和基础保障的作用,地方层面还可以在此基础上提高补贴金额。
各地将在8月下旬陆续开放育儿补贴申领,8月31日前全面开放。申领人是婴幼儿的父母一方或其他监护人,主要通过全国统一的育儿补贴信息管理系统线上申领,也可以在省级政务服务平台、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服务平台申领。同时保留线下办理渠道和人工服务,因特殊原因无法通过线上申领的群众可到婴幼儿户籍地乡镇、街道申领。
申领材料方面,由于育儿补贴信息管理系统与公安、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建立了信息共享机制,实现了大数据比对校核,因此只需提交婴幼儿出生医学证明、户口簿等必要材料即可申领。
育儿补贴制度的出台不仅给不少家庭带来实惠,也促进了人口均衡发展。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总体上已由人口增量发展转向减量发展阶段,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特征明显。
党中央高度重视人口问题,逐步调整和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生育补贴制度”,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发放育儿补贴。自2025年以来,全国已有20多个省份在不同层级探索实施了育儿补贴相关政策,减轻了当地家庭抚养幼儿的经济负担,受到群众欢迎。
作为一项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的民生政策,育儿补贴惠及面广、发放稳定,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投资于人的具体实践。国家拿出真金白银让符合条件的育儿家庭直接享受到福利政策,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
不过,年轻人面对生育的问题,除了经济负担外,还有医疗、教育及人力成本的压力。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相关研究表明,生育、养育、教育所需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高,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导致实际生育行为和生育意愿之间存在差距。
为了适应人口发展新形势,我国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不断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努力保持适度生育水平和人口规模。2024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 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提出了4个方面13项一揽子生育支持措施。
围绕这些措施,一系列政策正在落到实处。在经济支持方面,多渠道降低群众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并提高扣除标准。在时间支持方面,进一步完善生育休假制度,延长产假并设立配偶陪产假、父母育儿假。在托育服务方面,加大普惠托育服务供给;妇幼健康服务方面,推进生育全程基本医疗保健服务,扩大分娩镇痛服务覆盖范围。
朝向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发展趋势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感受到。实施育儿补贴制度将在减轻家庭养育负担、营造生育友好的社会氛围、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育儿补贴只是完善优化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一部分,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还需要在托育服务、教育、医疗等多方面持续发力。相关部门将持续深入调研,广泛听取意见,跟踪评估效果,不断优化和完善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