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下午,雨势初歇,但阴云依旧低垂。驱车前往兰州市榆中县受灾严重的兴隆山村,沿途景象令人心悸。S104省道兴隆山段在经历一夜洪水冲刷后,满目疮痍。泥浆封裹的田野、倒伏的庄稼、散落的断木与杂物,取代了昔日的青山绿水。在这片泥泞与灰暗中,橙色、蓝色和迷彩几簇亮色如同穿透阴云的微光,开始跃动——那是早一步抵达的救援力量。公安、消防、电力、应急救援等多部门各司其职,疏导交通、清理淤泥、抢修电力,各类挖掘机、铲车、起重机等专业设备来回穿梭,全力投入到抢险救灾工作中。
甘肃省水利水电工程局现场负责人李建勋表示,他们于13时左右到达,首要任务是清理泄洪河道。浑浊的水流终于顺畅地向下游奔去,为降低二次灾害风险争取了宝贵时间。S104省道上,大量泥浆石块掺杂着折断的树枝堆积在道路上,中铁二十一局的四台大型挖掘机齐头并进清理泥浆石块。项目经理尹亮先说,他们于上午11时到达现场,出动7台装载机、3台挖掘机,防护人员27人,正在进行道路淤泥清除作业,完成后将继续清理河道。
省道104线兴隆山至峡口段因水毁多处中断,与之相连的兴黄公路全线受灾,受损总里程近40公里。甘肃省路桥集团五环公司抢险人员正在加紧抢修水毁路段。现场施工负责人介绍,从接到抢险任务到现在已完成70%工程量,这个路毁点将于当晚抢修好,次日继续抢修下一个路毁点。兰州市政建设集团的负责人则指挥着渣土车和工程机械,清理被冲毁的车辆。目前已清理出15辆。
离开主路,顺着被洪水冲刷得坑坑洼壤的小道走进兴隆山村,景象更令人揪心。金先生家的一楼宛如泥潭,浑浊的洪水退去,留下没及脚踝的淤泥。家具东倒西歪,生活用品散落一地,冰箱被洪水冲到了门口。金先生的声音低沉,眼神扫过狼藉的家园,茫然与无助清晰可见。屋内弥漫着淤泥浓重的气味,预示着清理将是一场苦战。
在另一处受灾点,一位刚刚被救援人员从危险区域转移出来的老乡看着满身泥泞、疲惫不堪的救援人员,眼眶泛红,声音哽咽地说:“谢谢你们……真是给你们添麻烦了。”这朴实无华的一句话,瞬间击中人心,让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不远处,国家西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一大队的大队长赵明正带领队员在村民家中清淤。他们穿着高筒雨靴,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厚厚的淤泥里,用铁锹一锹一锹地将泥浆奋力铲出屋外。当前重点就是帮乡亲们清淤,恢复最基本的生活环境,同时转运伤员、清理路上被毁的车辆。
就在这片紧张忙碌甚至有些压抑的氛围中,几抹鲜亮的“黄色”忽然闯入视线。几位戴着外卖头盔的年轻人推着歪歪扭扭的电动车,车上载着成箱的矿泉水,在坑洼的村道上小心翼翼地挪动。这些“00后”的年轻人都是土生土长的榆中娃,听说山上有些老乡家里断水了,便自己凑钱买了些水送上去。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一份看到乡亲有难便挺身而出的赤子之心。
城关镇兴隆山村党支部书记吕福红表示,从7日晚上9时开始,雨势异常猛烈,山洪暴发得很快。村两委班子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全体成员冒着大雨连夜挨家挨户敲门、喊话,紧急劝导处于危险区域的村民迅速撤离到地势较高的安全地带。目前,所有救援力量都拧成了一股绳,全力以赴清除主干道和关键区域的淤泥,打通“生命线”,尽快恢复基本通行和供水供电,为下一步村民安全返家、灾后恢复重建创造条件。
离开兴隆山村时,暮色四合。村庄大部分区域仍陷在黑暗之中,只有抢险现场的应急灯和工程机械的车灯顽强地亮着,勾勒出与远处山峦相映的剪影,像黑夜中指引方向的星辰。这一天在兴隆山的行走与倾听,没有惊天动地的传奇,只有具体的困难、扎实的苦干和自发的微光。道路一寸寸在泥泞中向前延伸,淤泥一锹锹从破碎的家园中被铲走,受困群众一个个被安全转移,一箱箱清水送达焦渴的角落。村民的脸上刻着焦虑——对断电的无奈,对家园被毁的心痛,但那份“人平安”的庆幸,如同暗夜中的烛火,支撑着他们望向明天。
洪水无情,冲毁了道路、房舍,带来了深重的损失与伤痛。然而,在这片被泥浆覆盖的土地上,从专业救援力量的昼夜奋战,到村民间自发的互助扶持,再到年轻一代对故土的责任担当,每一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一点一点地清理废墟,一步一步地重建生活。这份在巨大困境中迸发出的不屈韧性、守望相助的温情和脚踏实地的行动力,汇聚成灾后重建最深厚、最坚不可摧的根基。雨或许还会落下,道路尚未完全畅通,但人心深处那股要把生活扳回正轨的劲儿,那在疮痍中依然顽强生长的温暖与希望,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有力量,都更指向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