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广东再次进入“强热”模式,多地气温超过36℃,“热死了”成为大家的口头禅。高温天气下,需格外警惕热射病,“热死人”不是玩笑话。
8月9日,广东东莞持续高温,49岁的胡先生不幸遭遇最严重的中暑:热射病,生命一度悬于一线。一天傍晚,胡先生被发现俯卧路边,情况危急:意识不清、肢体抽搐,并且呕吐出咖啡色物质。路人见状立即拨打120,胡先生被紧急送至厚街医院急诊科。接诊时,他的状况极度凶险:核心体温飙升至40.9℃,全身滚烫;陷入深度昏迷,对外界刺激几乎毫无反应;同时伴有呼吸急促、心率极快、血压不稳、瞳孔对光反射消失等症状。肺部听诊发现啰音,血气分析显示存在严重的碱中毒和电解质紊乱。
急诊医生迅速判断为极其凶险的热射病,并伴有吸入性肺炎和电解质紊乱。热射病进展迅猛,死亡率极高,抢救刻不容缓。经过急诊科紧张有序的抢救,胡先生的核心体温开始稳步下降,生命体征初步趋于稳定。然而,热射病对全身多器官系统的巨大打击不容忽视,后续仍面临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风险。胡先生随即被转入重症医学科(ICU)接受更高级别的生命支持和密切监测。最终胡先生脱离了危险期,转入普通病房进行康复治疗,并于近日顺利康复出院。
热射病是最危险的重度中暑类型。它不仅仅是“热晕了”,而是因为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或剧烈运动,导致身体核心温度急速飙升(通常超过40℃),同时出现皮肤滚烫、神志不清(如说胡话、抽搐、昏迷)以及多个器官损伤的严重疾病。它的本质是身体调节温度的功能崩溃,产生的热量远大于散发的热量,体内积聚了致命的高温。
热射病的核心表现包括超高体温(核心体温>40℃)、意识障碍(表现为神志不清、说胡话、嗜睡、抽搐或昏迷)、其他症状如皮肤滚烫、头痛、恶心呕吐(可能吐咖啡色物)、呼吸急促、心跳飞快、肌肉痉挛或无力。
国家疾控局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6月以来,全国已报告热射病病例372例,死亡率高达56.7%。热射病死亡率非常高,拖延治疗更危险。高温会直接损伤全身器官:大脑、心脏、血液、肾脏、肝脏、肌肉和胃肠道等。
预防热射病的方法包括避开高温时段(尤其10点-16点)尽量减少外出和剧烈活动;做好防护,外出戴遮阳帽、太阳镜,穿宽松透气浅色衣服,带防暑用品(小风扇、清凉油);科学补水,定时喝水,少量多次,出汗多可喝含电解质的饮料或淡盐水,避免酒精、咖啡和过甜饮料;环境降温,室内保持通风,善用空调风扇,不要把人或宠物单独留在密闭车内;关注高危人群,婴幼儿、老人、慢性病患者(尤其心脑血管病)、户外工作者(建筑、环卫、快递等)、运动员等需要特别关注,提供避暑条件,督促补水休息;保证休息营养,充足睡眠,饮食清淡,多吃蔬果。
遇到热射病时,应迅速给患者降温,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吹送凉风、喷凉水,或以凉湿床单包裹全身。若患者发生呕吐,应立即让其侧躺,以确保呼吸道通畅,避免误吸发生。未来几天广州受副高环流控制,高温炎热天气为主,小伙伴们在户外活动要注意防暑。提醒身边人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