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售中国区业务,星巴克布下“死局”:保留控制权引发争议!2025年7月30日,星巴克CEO倪睿安在财报会上表示,公司正在评估超过20个有意购买中国业务的机构。他表示,星巴克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与承诺不变,并希望保留中国业务相当比例的股权。据外媒报道,星巴克中国业务估值高达100亿美元。
有报道称,星巴克可能保留中国业务30%的股权,其余70%由多个买家分摊,每家不超过30%。这种出售方案被认为不合理,因为星巴克想套现却不完全放手,可能会导致接手者陷入困境。
星巴克在中国采取全自营模式,但在北美地区,自营和加盟的比例为6:4。截至2024财年末,星巴克全球门店增至4.02万间,其中自营店2.1万间,占比47.7%;北美地区加盟店占39.4%,国际区加盟店占比54.7%。这种格局是多年探索达到的“黄金比例”。
国际市场上,星巴克对有潜力的市场如中国、日本采取全直营模式,而对于风险较高的市场则以加盟模式试水。1999年,星巴克进入中国市场时采取区域授权合作模式,但自2003年起逐步收回加盟授权。到2017年,星巴克完成对华东地区1477间门店的收购,在华门店全部转为自营。2024财年末,自营门店数达7594间,远超日本的1809间。
自营模式能保证服务水准和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有助于树立品牌形象和实现快速扩张。然而,随着瑞幸等本土品牌的崛起,星巴克市场份额一路降至2024年的14%。
在北美,星巴克的自营店贡献了大部分营收,但经营利润率较低。相比之下,加盟店的成本不纳入星巴克报表,营收近似纯利。2024财年,北美自营业务经营利润率为10.7%,而加盟业务将整体利润率拉高至19.8%。2025财年前三季,星巴克北美经营利润同比下降30.6%,经营利润率降至4.7%。
星巴克在国际市场上的情况较为复杂。国际区加盟店占比55%,贡献约四分之一的营收。2024财年,国际自营收入55.1亿美元,但商品成本和门店运营成本合计达53.9亿美元,占营收的98%。国际自营业务经营亏损率达14.3%。2025财年前三季,国际业务经营利润同比下降4.7%,自营业务经营亏损率仍达14.9%。
星巴克对中国市场的最高期待是复刻北美的自营和加盟模式,但面对激烈竞争和“第三空间神话”的崩塌,这一目标变得遥不可及。因此,加快开店并争取卖个好价钱成为星巴克的理性选择。
据传,星巴克出售中国业务的方案包括出售70%股权、保留30%,且单一买家股权不超过30%。这种安排可能导致内部争斗,影响业务整合。保留30%股权折射出星巴克对中国市场的不舍,但这种做法可能让接手者束手束脚,无法有效整合业务。星巴克不如直接出售100%股权,否则买卖双方可能双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