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起由“低价门票”引发的旅游欺诈事件再次将“黑导游”问题推上风口浪尖。据宁夏中卫市警方通报,一名男子张某某以“低价沙漠区门票”为诱饵,在中卫市街头诱导游客前往内蒙古某景区,最终被识破骗局并被依法行政拘留五日。这起事件不仅暴露了旅游市场中长期存在的乱象,也反映出暑期旅游高峰期下游客权益保护的迫切需求。
事件发生于暑期旅游高峰期间。据警方通报,张某某在中卫市街头主动接近游客,谎称自己是“景区工作人员”,可以提供沙坡头景区沙漠区的“特价门票”。游客被低价吸引,同意随其前往。然而,张某某并未将游客带至其所称的沙坡头景区,而是绕道带至内蒙古境内的另一景区。游客在购票入场后发现票价远高于市场价,且并非沙坡头景区,这才意识到被骗,随即报警。
经警方调查,张某某并非正规导游,也与沙坡头景区无任何合作关系。其行为系通过虚构低价门票信息,将游客“引流”至合作景区,从中获取高额提成,构成典型的旅游欺诈行为。
此类“黑导游”现象并非个案,而是旅游产业链中灰色利益链的缩影。在高额回扣和门票提成的驱动下,一些不法分子通过街头搭讪、虚假宣传等方式,将游客引入高价消费场所,严重损害了游客的合法权益和旅游目的地的声誉。
此次事件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跨省作案”的新动向。以往黑导游多局限在本地操作,而本案中张某某将游客带至内蒙古境内,既规避了属地监管,也增加了执法难度。这反映出旅游市场监管仍存在区域协调不足、信息共享不畅的问题。
旅游市场供需错位是根本原因。部分游客贪图低价、轻信“内部渠道”,而正规旅游服务又未能充分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使得灰色市场有机可乘。执法力度与惩戒机制仍显不足。张某某仅被行政拘留五日,虽属依法处理,但对潜在不法分子震慑力有限。相比其通过欺诈获得的经济利益,违法成本过低。
此外,游客维权意识薄弱也是问题症结之一。不少游客在遭遇欺诈后选择“息事宁人”,导致黑导游屡屡得手,进一步助长了违法行为。
要从根本上治理“黑导游”乱象,需多方协同发力。一方面,旅游主管部门应加强景区周边巡查,强化导游资质认证与监管;另一方面,应推动跨区域执法协作机制,提升对跨省欺诈行为的打击效率。
同时,旅游企业也应主动作为,推出更具吸引力的正规低价产品,以“阳光价格”挤压“黑产空间”。此外,加强游客教育,提升其对“低价陷阱”的识别能力,也至关重要。
旅游的本质,是放松与体验,不应成为一场充满风险的博弈。此次宁夏“黑导游”事件再次提醒我们:唯有构建法治、诚信、透明的旅游环境,才能真正实现“安心游”“放心游”。希望有关部门能以此次事件为契机,推动旅游市场治理迈向更高水平,为每一位游客撑起权益的“保护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