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问症秒开处方用药安全咋保证 线上购药隐患多。在电商平台搜索药品名,选中后点击“开方购买”,填写用药人信息、选择确诊疾病并提交。重庆某高校大学生张雪(化名)通过一系列操作成功在线上购药。两天后,她收到了朋友推荐的可以缓解紧张的处方药。她在练车前服用了该药,但在练习过程中出现了头晕的症状。查阅说明书后,她发现这款处方药可能导致运动时出现低血糖。
张雪表示,在购药过程中,页面没有任何显著提示标明适用证和用药风险。她还提到,购买过程非常顺利,就像在看菜单一样。在开方购药环节,她可以直接从平台提供的疾病列表中勾选,也可以自行添加确诊疾病。
张雪回忆说,买药时她曾犹豫过,害怕对身体有副作用。因此在医生问诊环节,她特意留言询问:“请问防驾考紧张吃这个药安全吗?”但这条留言并未得到回复,系统直接弹出了电子处方:“审核通过,可以购买。”整个过程不到30秒。直到收到药,她的留言依然显示“未读”。
之后,张雪查阅资料发现,这种药物主要用于控制高血压、劳力性心绞痛等疾病。她感到后怕,担心如果药物不适合自己或出现问题,谁来负责?
北京居民陈明(化名)也有类似经历。他在网上购买阿司匹林肠溶片时,系统要求补充处方信息,他随手填了头痛。不到10秒钟,页面就跳转到支付界面。半小时后,他收到了药品。虽然方便,但他认为平台所谓的“审核”只是摆设,连最基本的问诊流程都省略了,用药安全无法保证。
随着互联网医疗的发展,线上购药因其便捷高效成为许多患者的新选择。然而,部分电商平台在销售处方药过程中存在乱象,严重威胁消费者用药安全。记者调查发现,在多家电商平台购买处方药时,患者无须上传病历或处方,“医生”在缺乏实质性医疗评估的情况下快速开具处方,甚至存在“先药后方”的现象。
记者在某平台尝试购买处方药时发现,药品图片左上方标注“RX处方药”,提醒需凭处方在药师指导下购买。点击“开方购买”后,需要填写用药人信息和确诊疾病,并勾选确认已线下就诊且无不良反应才能提交。在问诊环节,记者看到平台认证的医生发来的模式化信息,大约半分钟内便可结束问诊。在多个平台上,记者都能轻易买到局部麻醉药和高警示降糖药等处方药。
记者向多家线上药店电话咨询,大多数表示可以线上开处方。当问及没有医院开的处方怎么办时,有药店建议称“就说线下使用过此药,不要说自己第一次购买”。
不少受访者担忧这种过于便捷的购药渠道会培养人们随意用药的习惯。北京盈科(上海)律师事务所股权高级合伙人邵颖芳指出,虽然相关规定明确了处方药管理规范,但现在有的互联网医院、医药电商将“处方”简化为“在线问诊—自动生成”,这些几秒钟开具出来的“处方”严格意义上仅是“购药凭条”。看似责任落实,实则相互推卸责任,长此以往会造成处方药滥用,危害健康安全。
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健康法治研究与创新转化中心主任邓勇认为,解决线上“秒开”处方药问题需从技术赋能合规和社会共治两方面入手。通过建立全国处方共享平台、区块链追溯和AI动态风控重构线上诊疗基础设施,确保开方、流通、使用全链条可控。同时,加强公众教育,设立专项举报通道,鼓励社会监督。长期来看,还需依赖处方制度数字化升级与社会对精准医疗价值共识的重建,以满足患者便利需求的同时,保障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