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补贴、免费学前教育、生育津贴发到个人、产假社保补贴……近期,从国家到地方接连放出“育儿礼包”,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正在加快完善,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举措不断落地。
上海再推生育支持政策,实施女职工产假社保补贴
8月8日,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消息,近日,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财政局、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上海市医疗保障局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女职工产假及生育假期间用人单位社会保险补贴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明确,2025年1月1日起,女职工在职期间生育子女,上海市用人单位为其落实该市产假及生育假政策,并在产假及生育假期间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可享受社会保险补贴。补贴标准为产假及生育假期间女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含生育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的单位实际缴纳部分的50%,从女职工生育当月起补贴6个月。
用人单位可以在女职工产假及生育假结束后的1年内向所在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提出申请,审核通过后一次性发放6个月补贴。目前,人社部门正在抓紧开发线上经办系统,方便用人单位便捷高效申领补贴,用人单位可于8月底起在线上申请补贴。
通知还鼓励用人单位为产后返岗女职工设置“生育友好岗”,采取弹性上下班、居家或远程办公、灵活休假、绩效考核等柔性管理方式。去年12月上海启动“生育友好岗”试点以来,已有5000余人受益。
上海的生育支持新政旨在建立由政府、社会、企业共同参与的生育成本共担机制,通过“生育友好岗”+“产假社保补贴”的政策联动,最大限度破除女性就业壁垒,助力女性高质量充分就业。
从国家到地方“真金白银”促生育
近期,国家层面接连放出“育儿礼包”。
今日霍州7月28日发布消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从2025年1月1日起,对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3周岁以下婴幼儿发放补贴,至其年满3周岁。育儿补贴按年发放,现阶段国家基础标准为每孩每年3600元。育儿补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大范围、普惠式、直接性向群众发放的民生保障现金补贴,涉及千家万户。
8月5日,今日霍州又发布消息,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意见》,从2025年秋季学期起,免除公办幼儿园学前一年在园儿童保育教育费,帮助减轻家庭教育负担。
“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与育儿补贴政策相结合,为3岁以下婴幼儿发放补贴后,后续与免费学前教育政策相衔接,能起到降低抚养成本、进一步促进生育意愿的作用,形成政策闭环。
国家层面的育儿支持政策落地树立了鲜明的政策导向,有望与地方形成协同互补。今年以来,多地密集出台和完善生育支持的措施,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举措正在加速落地。
7月31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北京市关于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工作措施》,包括建立生育补贴制度、增强生育保险保障功能、完善生育休假制度、加强生殖健康服务、健全住房支持政策等15项措施。
7月31日,四川医保局发布《关于调整职工生育津贴申领和发放方式的通知》,从2025年9月1日起,符合生育津贴申领条件的参保职工,由职工或其委托人申请,医保经办机构将生育津贴按程序直接发放至职工本人。截至7月30日,全国超六成的统筹地区已经实现生育津贴直接发放给个人。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人口集聚,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于3月1日起实施,加大生育支持力度。为生育一孩并落户呼和浩特市的家庭一次性发放育儿补贴1万元,生育二孩并落户呼和浩特市的发放育儿补贴5万元(分五年发放),生育三孩及以上并落户呼和浩特市的发放育儿补贴10万元(分十年发放)。
生育友好,还需多方协同发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作出专门部署,强调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去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提出了4个方面13项生育支持政策措施。
当前,我国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落地生效,取得了积极进展。比如,在经济支持方面,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并将扣除标准提高到每个子女每月2000元;扩大生育保险覆盖面,将生育津贴直接发放给个人等。在时间支持方面,延长产假至158天及以上;设立15天左右的配偶陪产假、5~20天不等的父母育儿假。在教育支持方面,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帮助减轻家庭教育负担。不少地方出台实施了多孩子女同校政策,帮助解决家长接送不便问题。在住房支持方面,一些地方提高多子女家庭住房公积金最高贷款额度。
生育支持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生育、养育、教育、医疗、住房等多个方面,持续充实完善生育支持政策工具箱,形成生育支持政策的“组合拳”,更好地减轻家庭的生育养育教育负担,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