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今年的基孔肯雅热疫情如此凶猛?人类能否消灭蚊媒传染病? 10月或有反弹!环卫绿化工人使用烟雾机灭蚊。截至8月9日,佛山市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达8737例。自7月9日发现首例病例以来,佛山市的疫情防控工作已持续一个月。城市社区里随处可见红色宣传标语,提醒居民警惕登革热和做好防蚊措施。消杀工作人员背着喷雾器穿梭于大街小巷,药剂被细致地喷洒到各个角落。
官方信息显示,目前佛山市没有出现基孔肯雅热重症和死亡病例,超过九成的病例已经痊愈,新增确诊病例数也连续多日下降。然而,专家指出,南方地区仍处于蚊媒活跃季节,加上台风强降雨频繁,给消杀和积水容器清理工作增加了难度。10月份,疫情有可能再次反弹。
7月9日上午,佛山市顺德区腾冲社区党委书记陆培浩接到电话,得知社区一位女性居民确诊基孔肯雅热。陆培浩对这个陌生的疾病名称感到困惑,后来了解到这是一种通过白纹伊蚊传播的病毒,传染性比登革热更强,两到三天就能完成一轮传播。这位患者王殊在6月15日开始发烧并伴有剧烈关节疼痛,身上还出现了大片疹子。直到7月9日,她才得知自己是当地基孔肯雅热疫情的首位感染者。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蚊子传播的急性传染病,目前国内尚无特效药物和广泛使用的疫苗,防控工作主要依靠清除积水、灭蚊和个人防护措施。腾冲社区接到报告当天下午,一场大规模的疫情防控行动迅速展开。近1000名支援人员成立多个工作组,挨家挨户开展宣传、排查症状、清理积水杂草等蚊虫孳生地,并进行全面消杀。
走进腾冲社区居委会,可以看到一幅更新至8月4日的网格图,黄色标识的74个网格中,红色数字标注着病例出现的顺序和位置。陆培浩表示,参照新冠防控经验进行网格管理,每出现一例就标记一处,能及时发现是否有聚集性暴发。经过一个月的防控,单日新增病例从数十例降至个位数。
入户排查中,工作人员发现不少居民对基孔肯雅热认知不足。为此,工作组一方面加大宣教力度,另一方面提供免费验血服务,对病例周边50米范围内的人员进行全覆盖筛查。7月21日,新增病例首次降至个位数,这与孳生地清理组的努力密不可分。自从发现第一例病例后,每天有8台铲车不停地清理多年长成的杂草和下雨后的积水点,蚊虫密度下降了60%。
尽管病例减少,但防控工作不能松懈。这个夏天,灭蚊行动成为佛山市的头等大事。7月29日,佛山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响应,为期一周的成蚊消杀重点攻坚行动随之展开。根据疫情发展程度,全市村、社区分为三类,分别采取不同的消杀措施。8月1日,石湾镇街道启动“无蚊小区”专项行动,覆盖179个小区。物业、商户、居民齐上阵,对绿化带、下水道等重点区域进行药物喷洒。
有些地方为了发动村民灭蚊,甚至出台了补贴政策。例如,在石湾镇湾华村,每栋安装防蚊纱窗的村屋可获得300元补贴;同时出台村规民约,要求清理空调冷凝水、天台杂物和绿植;对于不配合的村民,暂停村内分红及相关福利。此外,一些植物如富贵竹和鹤望兰因易成为蚊子产卵场所而被弃养或砍伐。
目前,灭蚊行动仍在继续,但消杀工作人手出现缺口。相关部门发布招聘信息,招募临时消杀工作人员。为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佛山市还动员志愿者组织参与灭蚊志愿服务。
疫情期间,弱势群体也得到了关注。禅城区城门头下沉广场和泥模岗公园的凉亭里,约有10位流浪人员在此寄居。爱心人士给他们送来了蚊帐、花露水等防蚊用品。8月7日晚上9点,附近奶茶店老板小白联合数位志愿者,为流浪人员送去盒饭、矿泉水、花露水。有关部门加强了对流浪乞讨人员活动点的劝导和卫生、防蚊等宣传教育,为需要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进行主动救助并劝其到救助站接受救助。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目前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发现基孔肯雅热病毒传播情况。在我国广东以外的多个地方也发现了基孔肯雅热病例。针对从佛山返回人员,一些地方采取了健康监测措施。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顾金保指出,防控工作最大的难点是南方多雨的天气,雨水会冲掉喷洒的杀虫剂,使消杀效果大打折扣。蚊子传播病毒能力最强的时候是在气温27度左右,因此10月份需特别警惕疫情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