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病毒在我国广东、香港、澳门等地传播。8月2日晚,“三水发布”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基孔肯雅热后遗症告知书》显示,基孔肯雅热是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无特效药可治;感染后可能出现持续高烧(39℃以上)、剧烈关节疼痛、皮疹等症状,部分患者甚至会发展为慢性病痛或严重并发症。
虽然目前上海尚无本土基孔肯雅热病例报告,但许多市民仍十分担心。上海市疾控中心医生董文彬介绍,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1952年在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首次被发现,1958年在泰国首次出现城市疫情,2004年以来暴发变得更加频繁和广泛。截至去年12月,全球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本地传播;今年1月至6月,全球14个国家和地区共报告病例超22万例。
目前,基孔肯雅热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其传染源主要是受感染的动物宿主和病人,通过携带病毒的伊蚊叮咬而传染给人类,以“人—蚊—人”的方式循环。市疾控中心医生朱奕奕表示,基孔肯雅热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预后一般良好。感染后潜伏期为1天至12天,常见为3天至7天。其特征是突然发热,经常伴有严重关节痛。80%的患者在发病后2天至5天,可在躯干和四肢的伸展侧、手掌和足底出现红色斑丘疹或猩红热样皮疹,有瘙痒感,数天后可消退。有些患者有结膜充血和轻度畏光的结膜炎表现,或出现移动性小关节痛。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副主任王新宇介绍,感染过基孔肯雅热病毒后,在慢性期最常见的就是关节痛,甚至发展至关节炎,手腕、脚踝、手指、膝盖最常受影响,通常左右对称。有时不只是痛,关节周围还会发肿,甚至伸不直。除此之外,还有人会持续乏力、浑身酸痛、夜里睡不好、皮肤瘙痒或起色素斑、情绪低落等。这些症状背后的原因是病毒残留和免疫系统异常反应,残留的病毒碎片卡在关节滑膜里,免疫细胞在清除病毒的同时也误伤自己的关节,导致痛感持续。
近期,网传的许多信息表示基孔肯雅热病毒感染后可能毁掉关节。王新宇表示,按时间点来算,3个月后大约有三至五成感染者仍有关节痛,1年后仍有约两成。但真正因此影响生活的感染者,3个月后约一成,1年后远低于一成。大多数感染者在半年至一年内疼痛症状不断缓解;少数感染者症状长达两三年,但属间歇性疼痛。在影像诊断中,很少看到像类风湿那样的骨头侵蚀,绝大多数变化可逆,因此不至于毁掉关节。
对于已感染的患者,预防慢性疼痛的方法包括在急性期正规止痛、充分休息,待急性炎症消退后再逐步活动。早干预、早锻炼在康复期非常重要。如果是超过40岁、糖尿病、急性期痛感严重的高危人群,建议1个月内前往相关专科就诊,经过专业医生评估是否使用甲氨蝶呤、羟氯喹等风湿科常用的慢作用药。王新宇坦言,对于基孔肯雅热病毒,目前还没有公认的预防性特效药,抗病毒药、秋水仙碱等都在探索中,暂未写进权威指南。国外上市的基孔肯雅热疫苗只针对未感染者,对已感染过的人群也无法缓解疼痛。
基孔肯雅热病毒感染绝非“小感冒”,但也不必妖魔化。绝大多数感染者会逐渐痊愈,少部分感染者通过及早就医、规范用药、坚持康复,也能让疼痛在可控范围。如果已经发生关节痛,千万别硬撑,科学合理的治疗很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