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在其社交平台宣布,新乡第三家胖东来开始招工,预计招聘1000人左右。这次招聘计划中,20%的岗位留给退伍边防军人,还特别规划了2%的岗位给有犯罪史的服刑人员。
这一消息迅速引发舆论争议。有人认为这是用商业力量修补社会裂痕,也有人担心安全风险和“逆向歧视”。背后反映出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如何帮助背负犯罪标签的刑释人员重新融入社会?
为刑释人员提供救济是部分地区的善政,但单纯依靠救济难以解决问题。胖东来此举的意义在于通过提供就业岗位,帮助刑释人员自食其力。这不仅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也是对“劳动创造价值”的实践。
当然,质疑声也不少。安全风险、管理压力、逆向歧视等问题确实存在。然而,胖东来的员工流失率仅为0.94%,基层员工月均工资高达9886元,人文关怀和高福利构建了强大的内部凝聚力。这家企业有能力建立科学的筛选机制,并提供心理辅导与职业道德培训,将风险转化为社会融合的样本。
法律并未禁止企业雇佣刑释人员,新乡人社局也表示发布招聘信息是企业的自由。从某种意义上说,胖东来的做法是一次破冰实验。
这场实验的意义远超20个岗位本身。它促使我们反思,当司法程序结束后,社会是否仍应以无形的“终身刑”排斥更生者?超过70%的刑释人员因犯罪记录而被职场拒之门外,这种系统性排斥可能埋下新的社会隐患。
胖东来勇敢地推开了这扇门。社会应当理性审视而非简单否定,包容并不等于放纵,而是给悔悟者一个看得见的未来。如果更多企业能跟进探索,将特殊群体就业支持纳入社会责任版图,我们将收获个体新生和社会生态的韧性与温度。